顶点小说网 > 三国之星命 > 第二百六十四章丶北方之战

第二百六十四章丶北方之战

小说:三国之星命作者:柠檬咘酸字数:0更新时间 : 2020-01-13 14:55:55
。。。

        刘毅还没回去的时候,在北方也发生了变动。

        公孙瓒是个有着俊美外表和丰富经历的人,他曾经向嗓门比自己还大的学者卢植学习,也从事过政务工作,但比起那些东西,真正适合他拿的还是兵刃,特别是渴饮胡人鲜血的兵刃。在公孙瓒看来,乌丸、鲜卑等胡人都是供他建立武勋用的;而胡人们也把公孙瓒视为猛兽,训练箭法的时候都拿公孙瓒的画像做靶子。

        原来的时候,朝廷很满足公孙瓒,让他做了辽东属国的老大,专门负责调度军队抗击犯边的胡人。公孙瓒自然对此乐此不疲,在讨伐张举张纯叛变的时候,他为了攻打帮助二张的乌丸丘力居时甚至差点丢了性命。可就在他从塞外封冻的管子城里带着半条命突围归来时,朝廷从九卿之中空降了一位宗室子弟,东海刘虞刘伯安,让他做了幽州牧,也就成了公孙瓒的直属上司。

        刘虞是当时的一流人物,不但从事政治工作经验丰富,而且品德高洁,和他的祖先一样,能当皇帝都不当。这个恢复牧伯制度本来是另一位宗室,同是九卿之一的刘焉提出的,但在采纳这一提议之后,朝廷那里首先想到的州牧人选就是这德才兼备的刘虞。而刘虞的所作所为也证明了朝廷的用人之明,他一到任就分化了张举张纯与丘力居,让胡人安心回去、别再跟着不安分的汉人起哄,失去强援的二张也在不久后即被剿灭。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幽州地区大兴屯田、教化,一派繁荣安定。

        但公孙瓒心里很不爽。为了镇压叛乱,他可是险些丢了性命的,结果这刘虞一来,轻描淡写地把叛乱平息了,把功劳全占了。而且刘虞还裁减军备,只允许公孙瓒率领不到万人的军队,那公孙瓒可是个讲究排场的人物,光是白马他就征集了三千匹,这区区万人他如何能满足呢?他心里不爽、渴望功名,就要去杀胡人泄愤、邀功,可是刘虞恰好又是个和平主义者,并且还毫无种族偏见,甚至在后来袁绍劝他做皇帝的时候,他回答袁绍说“再和我说这个我就跑到去匈奴那里去”。贪上这样一个大汉朝自苏武以后主动愿意调动至匈奴那边工作的上司,公孙瓒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实在憋不住了就只好偷偷摸摸地跑到胡人聚居地杀人放火,一旦被刘虞知道了当然就少不了一番晓谕。这文官、武官之间如此这般地一来二去之后,两个人自然是势成水火。为了否认董卓政权的合理性,袁绍急着找个品德优秀的宗亲来成立新的朝廷,结果这个意见遭到袁术的强烈反对。本来袁术和袁绍从小就因为出身问题不太愉快,这次的意见相左终于让这哥俩闹翻了。袁绍拉拢荆州牧刘表、东郡太守曹操来帮忙,袁术当然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找到了徐州牧陶谦、长沙太守孙坚站在自己一边,这两股势力错综复杂地分布于整个中原地区,处于一触即发的态势。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袁术这一伙人是被他兄长那一派的势力包围在当中的,所以他迫切地希望在大战全面爆发前寻找到更多的盟友。而此时,不甘心为人摆布的献帝也听说了刘虞不做皇帝的忠义行径,他就像是发现了一根救命稻草,于是派出刘虞在京城做官的儿子刘和回去搬救兵。刘和刚好要取道南阳,这就让管辖南阳的袁术看到了一个增加强援的机会,因为刘虞不也反对了袁绍另立新君的主张嘛。于是袁术把刘和扣下,差人送一封信给刘虞说:我后将军袁术也有报国之心,营救陛下的事情也算我一份,这样吧,你派你的精兵强将到我这里来,我用他们去营救陛下。

        刘虞看信以后马上就要准备人马南下。他虽然行政能力高超,但论智谋、攻战就要差很多了,他的参谋魏攸专门和他说起过这些事,也侧面告诫过他有这种事可以找公孙瓒商量商量。因为这次是要调动军队,所以主抓军事的公孙瓒自然也要过问一下,他可就要精细多了。这一次公孙瓒比较负责地对刘虞说,袁术这个人太狡猾,不要轻易上当。

        对公孙瓒这样不安分的下属来说,能做出这样的建言已经是十分难得了,可刘虞却一点不领情,依然照原计划点齐人马出发。公孙瓒不但碰了一鼻子灰,还怕袁术得知自己险些坏了他的好事,就让自己的弟弟公孙越带着一路骑兵抢先到达袁术那里,劝说袁术干脆抢了刘虞的那些兵将。这件事情公孙瓒做得实在有点不光彩,你自己明明说了袁术不可靠,现在又抢着跟他合作,这不自己抽自己嘴巴么?而袁术原本也就是想抢了刘虞的兵将收为己用,现在还超额完成任务,又多了一个可以威胁袁绍背后的盟友,自然是欣然接受了公孙瓒的提议。

        公孙瓒打着为弟弟复仇这是个很好的开战借口,但公孙瓒却也无法马上就对袁绍开战。他名义上还是刘虞的下属,而刘虞虽然曾严辞拒绝过袁绍让他称帝的提议,但还是与袁绍交好的;同时公孙瓒能调动的兵力不足万人,也不足以和袁绍作战。所以,虽然此时公孙瓒屯兵磐河,但那也只是摆出一幅要找袁绍算账的样子而已。

        另一方面,袁绍当时刚刚兼并了冀州,为了营救被绑票的河内太守张杨,袁绍和并州的匈奴王翻脸交战;另外盘踞在并州的另一股势力,张燕的黑山军,也和袁绍摩擦不断;再加上袁术一派的陶谦也是蠢蠢欲动,也不得不让人提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惹上公孙瓒,袁绍可真是四面楚歌了。

        这时,曹操屠杀徐州百姓的消息又惊动了关东诸郡。他们又停下来观望了一会儿,

        终于还是袁绍忍不住了,身为渤海太守,袁绍干脆来了个李代桃僵,他把渤海太守的印绶直接让给公孙瓒的堂弟公孙范,一方面向公孙瓒示好,息事宁人,本来公孙越的死二袁都有责任,现在袁绍把自己的发家的根据地都让给公孙瓒这边得人了,也就算是赔罪了;另一方面,反正渤海郡被黄巾蹂躏的不成样子,不如就让给公孙瓒,如果他们能狗咬狗打起来,那就更妙了。

        这时公孙瓒也正在伤脑筋,怎么才能扩大军力,袁绍让出渤海正中其下怀。他马上让公孙范去那里征兵,自己也开始积极。而公孙瓒的战果也确实辉煌,他对渤海的黄巾党人进行了两次突袭,杀了数万人,截获辎重无数,迫使黄巾放弃了去太行山与黑山军会师的念头。公孙瓒就此威名大振,黑山张燕也主动向公孙瓒示好,请求结盟。

        至此,公孙瓒兵强马壮,又有黑山军这支强援可以威胁袁绍侧翼,已经具备压制袁绍的本钱了。而刚刚取得的辉煌胜利又让他趾高气扬,完全不把刘虞放在眼里,于是公孙瓒干脆不回属地,准备一举渡河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他首先发表了讨袁檄文,列举了袁绍的十大罪状:

        第一,袁绍在京城期间不能选拔对国家有利的人才,招来董卓那样的祸患完全是袁绍的责任。

        第二,董卓当政,袁绍应该暴起反抗,结果他却置天子于不顾,逃回自己的领地,这是不忠。

        第三,袁绍决心起兵反抗董卓,却没通知当时在朝中为官的长辈,致使诸袁丧命,这是不孝。

        第四,袁绍起兵两年,没有一点实际的成绩,反而惊扰地方百姓,充实自己的军力财力。

        第五,袁绍支使韩馥谋划另立新君的事情,暗地里把金印玉玺都准备好了,图谋不轨。

        第六,袁绍与崔巨业互相勾结,找个好日子一起攻抄州县,完全没有大臣的规范。

        第七,袁绍对有功之臣刘勋不但不爱护,反而寻衅杀害。

        第八,袁绍向别人讨要物资,物资给得不够数就翻脸杀人。

        第九,春秋之义子以母贵,袁绍这样的贱妾之子怎佩与后将军袁术争辉。

        第十,袁术麾下的孙坚是何等的英雄好汉,就因为袁绍派周昂夺取孙坚的根据地阳城,令孙坚军食粮不继,讨伐董卓才不得全功。

        这十条大罪,其中几条从公孙瓒口里说出来,有点乌鸦笑猪黑的意思。第一条,公孙瓒自己选拔奸佞之人的效率是有目共睹的,只不过他毕竟不是在京师做事,造成的危害小一些罢了;而关于讨伐董卓的诸条,公孙瓒也一直都认同刘虞中立的立场,名义上是对董卓效忠的;最耐人寻味的要说第九条,公孙瓒也是贱妾所生的孩子,所以他早年间才那么坎坷,现在从他口中说出“春秋之义子以母贵”这番话,多多少少有点对命运的自嘲吧。而从这十条罪状里,我们也能看出公孙瓒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你袁绍有那么好的条件,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天下局势,但你袁绍却没有那么做,你反倒和我们这些人抢地盘抢钱,所以你袁绍你不是个好东西,你有罪,公孙瓒是带着这样一种情绪来控诉袁绍的。对公孙瓒来说,这个并不像是为了在大义上驳倒袁绍而一时捏造出来的借口,而是他脑子里根深蒂固的想法——平时他看到良人子弟来求官的时候,也特意把这些人放到最苦的环境里面去,让他们也尝尝挨饿受冻的滋味。不知道公孙瓒的这种偏执是不是和他上司刘虞那种良好的出身有关。

        在这篇为了报仇而发出的檄文当中,公孙瓒当然不会忘记提及导致自己弟弟战死的事情,这就是第十条。在他看来,没有袁绍多事派周昂夺取阳城,袁术就不会后来派孙坚和公孙越攻打周昂,公孙越也就不会死。事实上,让公孙越被卷进袁氏兄弟的纠纷当中这才是公孙越真正的死因,只是公孙瓒不可能那么看就是了。

        公孙瓒自初平二年冬率领大军南下,屯兵界桥。在那里他把自己的亲随都封了官,还让他们直接去各地赴任,就好像冀州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而因为惧怕公孙瓒的兵威,冀州各郡县竟都十分顺从地归顺他了。这样一来袁绍自然是坐不住了,他调集了数万兵士北上和公孙瓒对阵,两军在界桥以南二十里的地方开战。

        北军步兵两万在当中,骑兵一万分列左右,中间闪出公孙瓒最得意的白马义从,军士衣甲旌旗光鲜,气势汹汹。而南军一方就比较寒酸了,只是派出八百步卒和千余弩兵做先锋迎战,几万主力在后面结阵。

        南军先头部队的指挥官是麹义,他和监军沮授一样,原本都是韩馥的部下。但在袁绍还未兼并冀州之前他就反叛韩馥,并从那时起就投靠了袁绍。在参加界桥之战以前,他曾率军和匈奴军作战,救下了被绑票的张杨;在此之后他也多次为袁绍带兵作战,是个很出色的将才,尤其他曾经长期呆在凉州,学会了羌族人作战的办法,是一名对付骑兵的专家,这一次他给袁绍立下了军令状,一定拿下公孙瓒。

        当公孙瓒的骑兵杀过来的时候,麹义的八百人都躲在皮盾下面一动不动。北军骑手们根本不把这么少、这么胆小的敌人放在眼里,于是就打算干脆用马蹄踏烂这八百人,好好挫一挫袁绍军的锐气。

        但是,麹义军队此时的表现正应了《孙子》中的“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试想,当自己身边的地面在隆隆的马蹄声中不停震动,高大的骑兵黑影透过弥漫在眼前的蒙蒙烟尘逐渐靠近的时候,有几个人能够还牢牢地站在原地不动呢?此时那八百人看似怯弱的举动之中可是蕴含着了不得的勇气与镇定啊。

        结果等骑兵冲到近前,八百人一齐站起身来,扬尘大喊。关于一群人这样一起喊的音量能有多大,公孙瓒本人应该是最清楚的,他本人就是个大嗓门,后来在易京楼里做着“百楼不攻”美梦的时候他还专门训练一群妇人的音量,让她们朗声说话的声音能传到几百步外。在当时的界桥战场上,这八百人可是在生死关头拼了命的呐喊,冲在最前的战马怕是早已受惊了。而此时,八百步卒背后的千张强弩开始发射,受惊的战马还有马背上的骑手自然成了活靶子,列阵前进的骑兵,前面倒下后面撞上,马上就乱作一团了。

        在当时,骑兵的装备并不齐全,骑兵对步兵的优势主要是在机动性上,还有就是由机动性带来的冲击力。麹义的战术正是一举消灭了公孙瓒骑兵的冲击力,对一群没了优势的骑兵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八百人抄起兵刃上前砍杀,袁绍军主力也立刻投入战场。公孙瓒的大将严纲被擒杀,败走的残兵找不到回营的路。

        麹义一鼓作气追杀了二十里,在界桥上又杀退了公孙瓒的预备队,还径自杀到北军大营,剁倒了公孙瓒的牙门旗,至此南军可说是大获全胜。袁绍率领大本营向前推进了几里,一看公孙瓒已经大败,就放心地让麾下将士都去追杀敌方的逃兵立功,自己和一班幕僚志得意满地斟酌应该如何写信羞辱公孙瓒。对当时的袁绍来说,公孙瓒实在是军力强盛的劲敌,因如此轻易获胜而得意忘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没想到接下来就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公孙瓒一队败逃的骑兵在逃窜的过程中撞上了袁绍,这队败兵大约有两千余人,而当时袁绍身边士卒不足二百人,于是这队败兵把袁绍团团围住。像袁绍这样打胜仗打得这么惊险的人在战史上恐怕还是不太多见的,幸好他身边有他曾经夸口可以对抗白马义从的大戟士,而那队败兵也并不知道他们现在包围的竟是敌方的首脑、并没有出全力,所以袁绍得以支撑到麹义回师救援。不过袁绍在被围困的时候,还是展示出了一点点英雄气概的,在别驾田丰拉着他去断墙后面躲避的时候,他把头盔一摔,喊道:“大丈夫当前斗死!”这时的袁绍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他当年横刀出洛阳时的风采。

        界桥之战就此告终,公孙瓒虽败但并没有被挫伤元气,因此袁绍一方也并没能趁机扩大战果,对双方来说,争夺北方霸权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小伙伴们都知道公孙瓒是什么人物,公孙瓒攻势凌厉,威震整个河北,在这个时间里,翼州的郡县纷纷望风归降,袁绍当时也是非常的蒙,袁绍为了跟公孙瓒搞好关系,缓和一下局势,他开始挑拨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但是当公孙范刚到了渤海,就开始倒戈,公孙瓒这两年得到青州的资助,粮草不缺,打的更是格外奔放。

        战争的过程就是中还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袁绍亲自带领军队开始进行迎战公孙瓒,两军在界桥南二十里处交锋,公孙瓒号令3万的步兵,排列成了方形阵,并在两个翼角配备了骑兵5千人马,袁绍则用8百的精兵作为前锋,后面以万人的弓箭手作为掩护,自己则率领大量的步兵在后。

        公孙瓒发现袁绍的兵马非常少时,开始飘了,顿时仰天大笑一声,嘲讽了两句,便率领全部的兵马进行冲锋,袁绍的前锋兵则躲在了盾牌的后面,直等到公孙瓒的骑兵离自己只有数米的时候开始进攻,后面的弓箭手则开始进行齐射,公孙瓒当时整个人都是蒙了的,因为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突然攻击,整个队伍一片混乱,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都想要逃命,袁绍的精兵前锋则越战越勇,最后界桥之战公孙瓒输了。

        这一战后,公孙瓒知道自己的老对手袁绍有点不同了,之前的时候打他都是很怂,情愿挨打,现在这情况,明显开始反抗了啊,还是遇到的那队精锐步兵,也不知道是什么情况。

        黑山军的首领张燕还派遣了自己的部队前来帮助公孙瓒,但是也被袁绍的部队击杀,从此张燕和袁绍也结下了梁子。这一次的战争双方都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但是公孙瓒打的没有这么嚣张了,毕竟人家有克制自己的东西,不能太猖狂。袁绍不仅将公孙瓒的南侵计划打消,还大大的将公孙瓒的锐气搓灭。

        公孙瓒与袁绍在界桥地区的战斗并不算是很大规模,战后的影响也并不算是很深远。不过在翼州这一亩三分地,那样一个还算安分的形势下,公孙瓒与袁绍两个颇有实力的势力为了争夺地盘真刀真枪地动起手来,让北方的局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过这还不是北方大变的原因,公孙瓒将军嫉恶如仇,受这么大的委屈,怎么可能怂呢,于是又一次发起了战争。

        界桥之战以袁绍获胜告终,迫使公孙瓒退回幽州,但界桥之战双方的战损并不是太大,公孙瓒和袁绍各自调兵遣将,积蓄力量,准备再次对决。

        赢得界桥之战的袁绍,占据着场面的主动,趁公孙瓒被迫撤退的机会,派部将崔巨业率兵进入幽州,围攻被公孙瓒占据的故安县城,但久攻不下,撤退时被公孙瓒派三万人追击,在巨马水大破袁绍军,杀七八千人。

        这就是巨马水之战。

        巨马水之战的胜利,让公孙瓒再次看到干掉袁绍的希望,趁冀州军兵败混乱之际乘胜追击,挥师南下。公孙瓒所部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收复渤海,攻入平原境内,一直打到黄河,袁绍才重新集结起大军,在临近古黄河渡口的龙凑城,与公孙瓒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斗。

        公孙瓒和袁绍开战以来,双方军队你来我往,时而公孙瓒压倒袁绍,时而袁绍压倒公孙瓒。

        界桥之战如是。

        巨马水之战如是。

        公孙瓒觉得这样打下去不行,一点都不稳,于是想到了黑山军,黑山军和公孙瓒可是串通一气的,黑山军的首领张燕曾派出部将杜长直接帮助公孙瓒与袁绍争夺冀州,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联盟一直是比较可靠的。

        界桥之战以公孙瓒的草草撤退收场,给人的感觉是公孙瓒的军队特别不擅长打硬仗。确实,从历史上看,后来被袁绍逐步吞并时的表现来看,公孙瓒的军队确实斗志不高,但那是在公孙瓒修建易京要塞,逐渐丧失英雄志向之后的事情了。对被围困的部下不派援军,找一群大嗓门的妇女传达自己的各项指令,逐渐疏远了幕僚、将校,公孙瓒的这些倒行逆施都一点点瓦解了麾下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在初平年间,公孙瓒军中并未存在这些问题,决不至于一触即溃。

        界桥之战战败,公孙瓒很不甘心,虽然损失不大,但是让袁绍这个小瘪犊子得意,那可不行,于是他又和黑山军谋划了一场战斗。这场战斗公孙瓒是正面佯攻,吸引袁绍全军北上,以便让黑山军能够更好地在袁绍背后活动。

        通俗的来说,也就是公孙瓒在前面扛着,让黑山军去偷老家。

        然后给公孙瓒创造机会,集中兵力给与袁绍致命一击,一举奠定北方霸权——黑山军的背后破坏说到底也只是小打小闹,真正能够彻底消灭袁绍的还是要靠公孙瓒的强大武力的。

        袁绍军与公孙瓒军在龙凑对决,两军均损失惨重,公孙瓒处于劣势,但是由于骑兵的机动性,两个人谁也奈何不了谁,算得上是旗鼓相当。两军激战正酣之时,袁绍后院起火,魏郡有叛军勾结黑山军的于毒造反,攻陷邺城,州治老巢被攻占,袁绍不得不留下部分军队与北平军对峙,自己亲率主力回师平叛。

        袁绍仓皇撤退,北平军并未死死咬住不放。

        并非公孙瓒坐失良机,而是条件不允许。

        巨马水之战结束后,公孙瓒将得胜之师南击,从幽州进入冀州渤海境,收复渤海后继续南下。龙凑在平原境,平原属于青州地盘,北平军从幽州打到冀州、再打到青州,士卒已显疲态,由于前线与幽州大本营离得太远,粮草供给也渐渐吃紧,北平军迫切需要休整和调运粮草。另一方面,袁绍虽退走,却留下一部精兵与北平军对峙,公孙瓒没有胜算,见好就收。

        龙凑之战结束后,公孙瓒势力原本应该彻底退回幽州,可是公孙瓒没有,还是那句话,不甘心。

        实际上,公孙瓒的收获远不止渤海一郡,还包括青州平原郡大部分领土,占领了平原东部全部区域,势力范围直抵黄河下游。公孙瓒不仅获得了更多土地和人口,还有更多,比如公孙瓒重新获得战略主动权。

        幽州-渤海郡-平原郡,由北到南连成一线,尽在公孙瓒掌握之中,再加上袁绍老巢被黑山军攻占,战略主动权在公孙瓒这边姑。按照目前态势,公孙瓒对袁绍形成了北面和东面夹击之势。

        然而,公孙瓒又可是飘了,上一次被鞠义打败,实在是不甘心,这一次看只有鞠义留守,对方兵力不足一万,准备用白马义从干掉他,一雪前耻。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公孙瓒又一次败了,败的很惨,被鞠义率领着的军队一路追杀了五十公里,损失惨重,步兵更是几乎全军覆没,只逃走了骑兵。

        鞠义可是针对骑兵的大师,袁绍专门挖过来对付公孙瓒的,怎么可能让公孙瓒咸鱼翻身。

        不论真相如何,最终公孙瓒与张燕都失败了,无论是在界桥之战还是龙凑之战,公孙瓒都没能战胜袁绍,而黑山军虽然趁乱夺取了邺城,却也因为得不到公孙瓒的支援而抵挡不住袁绍的反扑。最终公孙瓒大败而逃,终于彼此休兵。而双方的争斗并没有就此结束,只不过是暂缓罢了。

        从公孙瓒与袁绍的战略环境来看,袁绍虽然处于强敌环绕当中,但这也意味着可供他选择的发展方向也比较多,只要四周强敌不是联合一心,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各个击破。而且袁绍的外交策略是远交近攻,他结交的刘虞、乌丸可以牵制公孙瓒,张杨可以牵制黑山军。而公孙瓒如果想要入主中原,只有经过冀州或青州南下,然而青州是他老兄弟刘备的大本营,不能过去强烈啊。在这种情况下,公孙瓒想要生存,就只有不停地与袁绍打消耗战,拖慢袁绍的发展、扩张步伐,同时改善与刘虞、乌丸的关系,保证自己后方稳固。

        但公孙瓒最终也没能改变自己的外交状况,反而还放弃了南下的念头,坐待袁绍一步步发展壮大。

        反观袁绍,虽然一直想要彻底荡平跟自己前前后后打了三四年恶仗的老对手公孙瓒。但是面对回去龟缩起来的公孙瓒,也无从下口,自己也元气大伤,迟迟无法给公孙瓒致命一击,非常急躁。于是,目高于顶的袁绍让自己的御用文人陈琳执笔,给公孙瓒写了一封长长的劝降信。

        信中,袁绍先追忆了自己与公孙瓒之间从一起对抗韩馥开始的友谊,随后严正的谴责了公孙瓒对于自己的背叛,居然靠向袁术,率军进攻自己的领土。袁绍指出,公孙瓒这是自寻死路,平白将广大的幽冀人民卷入无边的战火之中。袁绍声称自己为了阻止公孙瓒的种种暴行,被迫在界桥应战。结果依靠上天的眷顾,袁绍以少胜多,大破公孙瓒。随后公孙瓒一而再再而三的死性不改,袁绍不得已在龙凑等地大败敌军。袁绍称自己的军队早已厌倦了无休无止的战争与死亡,自己对治下臣民的无辜受戮也是痛心疾首。

        袁绍认为公孙瓒已经众叛亲离,乌桓、鲜卑人在旁虎视眈眈。而自己,已经把黑山军爆成了渣渣,袁绍他目前的目标是整个天下,开创一个太平盛世,讨伐叛乱,收降诸侯是他的分内之事,公孙瓒继续拥兵自重是他不能容许的。

        在最强盛的时候,公孙瓒尚且不能击败他,现在强弱逆变,要他拿下公孙瓒更是不费吹灰之力。不过他袁绍有好生之德,天生喜好和平,不想再看到无谓的流血。所以袁绍打算给公孙瓒个机会,劝他及早悬崖勒马。

        公孙瓒对袁绍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继续施行自己的龟缩战术,主要还有一层考虑,他旁边就是老兄弟刘备,怎么滴,你还能消灭了我不成?

        一向养尊处优的袁绍被公孙瓒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气了个半死,手下又没有合适的统帅人选,也在犹豫要不要出征幽州。

        不过经过思考,袁绍还是决定将自己的爪牙伸向垂涎已久的大汉王朝的极北之地。这块土地上,当时主要有三股势力,从东到西依次是:辽东公孙度、五郡乌桓、刘虞旧部等幽州本土豪强。

        公孙度的辽东偏居一隅,如同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之前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卷入逐鹿天下的纷扰之中。而另外两股势力,则成了袁绍长久以来拉拢的对象。

        先说乌桓的情况,汉末内迁到长城以内的乌桓主要分布在幽州的五个郡。乌桓王丘力居死后,因为他的儿子楼班太小,就将首领的位置暂时传给了侄儿蹋顿,除了直属的辽西郡,乌桓其他各部上谷郡的难楼、辽东属国的苏仆延、右北平郡的乌延三王都听从他的调遣。

        蹋顿不是个普通角色,乌桓在他手里远交近攻,趁着刘虞与公孙瓒先后衰退,汉朝鞭长莫及的当口,将魔爪深入到长城以内的幽州腹地。蹋顿派苏仆延加入了袁绍推动的反公孙瓒联军,主体乌桓定下了联合冀州,蚕食幽州的政策。蹋顿先是向袁绍求亲示好,总之操作一大堆。

        袁绍也并没有亏待蹋顿等一众乌桓头头。他以汉家天子的名义,将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统统封为单于,赠送他们华丽的车架,无限风光。作为回报,蹋顿等人接受了袁绍的改编,将乌桓的精锐骑兵交给袁氏统领。

        反公孙瓒联军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刘虞的部下鲜于辅,及年龄不大、能耐不小的阎柔等人。比起乌桓一边倒的态度,这几位的政治智商明显要高出一筹,他们待价而沽,一副谁给的好处多就给谁当小弟的姿态。

        鲜于辅大摇大摆的当上了渔阳太守,在这儿他遇到了一个人,一个刘备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人,一个用三言两语改变幽州局势的人,一个将在未来叱咤幽州几十年的人——田豫田国让。

        早在刘备落魄万分,投靠公孙瓒的时候,刚满二十岁的田豫就与他惺惺相惜。刘备不愧慧眼识人之辈,委田豫以重任,准备带着他南下浪迹天涯。“父母在,不远游。”可惜后来田豫因为家中老母的关系,与刘备垂泪而别,回到老家渔阳。临别时,刘备痛心疾首的对田豫说:“只恨不能跟您共成大事啊!”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