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帝国行 > 第1141章 战时状态(1)

第1141章 战时状态(1)

小说:帝国行作者:督金卫字数:0更新时间 : 2019-09-16 14:13:36
下刻,姜乾话锋一转道:


        “此一战虽胜,但腋目舰队仍然猖獗,而广信城毁,代价不可谓不大,日后腋目人如若继续来犯,永兴侯当作何准备。”


        “启禀大王,明年起,咸国工业将陆续转入战时生产,同时腋目人在北海两次受挫,伤亡不可谓不大,且船只损毁严重,挫伤了他们调兵遣将后勤转运之速度,故而至少明年上半年,咸国还有喘息之机。因此明年开始大量军火生产,足以抵挡其再次来犯。”


        “如此甚好,近日诸侯纷纷向寡人所求御敌之法与新式军火,爱卿以为,寡人该如何应对。”


        “回大王,这要看诸侯所求何事。臣打算转让一些技术,以换取诸侯的支持与钱货回报,但并不危机我国根本,不知此条件大王可否接受。”


        “只要咸国核心秘密不泄于外人,寡人答应也无妨。”


        “既如此,臣尽快拟定清单,为大王提供良策。此外臣建议在思水江修建铁路大桥,以连同甘府与德康两郡,为日后中原调兵遣将提前准备。臣判断,腋目人此番受制于中原辽阔土地与我国实力,短时内伤亡剧增,其多半是要调整战略,谋求他法,故而明年形势可能趋于缓和。


        同时其位于北半球,从本土南下,途中中转修整补给,需要耗时半年以上,因此其在吃亏之后,不敢在兵力不济情况下,对中原大举用兵,而会巩固所占地盘,等待援军积蓄更多力量。


        故而臣判断,明年形势尚不至于失控,但后年开始,其才会大举用兵,因此我国应抓紧时间建设国内,铁路明年底,后年初,将基本打通甘府上关万川,铁路桥必须提前建设,以便尽早与铁路接通,便于中原调兵。”


        “思水江上架数里之长铁桥,可行吗?那可不比永兴两座铁桥。”


        “大王放心,过去三年间,咸国陆续新建大小铁路桥十三座,建成的有七座,六座在建,预计明年上半年还能竣工四座,再建五座。思水江虽宽数倍,但道理与建造之法大都相同,并无太大阻碍。”


        “那要消耗多少钢铁,几年建成。”


        “臣算过,保守需要六千万至七千万斤钢铁与大量混凝土,工期三年。”


        “这么多,我国钢铁够用吗?”


        “是紧了些,但明年下半年百万斤铁炉建成后,我国钢铁年产将达九万万斤,国内建设生产与外销诸侯,三两年内是完全是够用的。如若再吃紧,明年可同时建造再建几座四十万斤铁炉,与一座百万斤铁炉,可在三年内令咸国钢铁产量增加至二十五万万斤。”


        百里燕当初从卫国手中索要江泉城及其属地,就是为了在江泉与甘府郡之间修建铁路大桥。


        德康甘府两郡之间距离最短的水域位于虎口湾两岸,但虎口湾以东甘府郡一侧,是宽达数里的湿地滩涂,地质条件太差,施工难度和经济成本太大,唯有江泉城属地至甘府郡两岸,距离适中,两岸地质结构较为安全,便于建设铁路桥梁


        遂在取得江泉城后,651年652年两年对两岸实施了地质勘探与施工方案设计,一旦思水江铁路桥打通,中原最核心的地域的人力物力,将源源不断入咸国,就此奠定中原一统的基础。


        战争不等人,十二月底,各国诸侯一改此前的焦虑和惊慌,气氛开始乐观起来。


        在咸国舆论媒体的宣传下,腋目人杀之不死战无不胜的神化,也就此破灭,几乎只要是除刃器钝伤之外的任何无下限的索命手段,都能将之杀死。


        砡工派提出的弩枪改进计划经过百里燕同意后,开始付诸实施,首批改造的机弩在正月里进行了试射,效果十分还算理想。


        由于为了方便大量低成本的生产,使用了滑膛枪管,但密集发射的弹幕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是守城巷战堑壕战,火力密度不输腋目人


        为应对货币供应的日益扩大,654年正月开始,永兴铸币厂开始生产冲压方孔铜钱,冲压币的生产效率更高,更加节省原料,做工也精美。


        冲压铜钱继续沿用青铜,而非此前的金银铜合金,以来降低贵金属成本,二来更适合大范围流通,而旧版金银铜宝,将继续沿用铸造方法生产,配方不变,汇率依然维持原有浮动机制不便。


        新式冲压方孔铜钱与金银通宝以汇率形式兑换,但限制了冲压铜币在紧俏物资和稀缺商品上的消费,对多数民生商品和大宗商品没有限制。


        同时军内发行纸币形势的军票,各地驻军可持军票,前往县城主城郡府但凡有军供站的商品店,购买日常所需和商品,外军可用现金和现货商品,向咸国购买军票消费,但军票不能用于市场流通。


        不过百里燕还是通过黑社会,释放了部分军票,开了一些口子,默许进行地下市场的交易,以活络经济,为日后发行纸币奠定基础。


        第二次广信海战失利后,腋目人在长孙半岛沿海的攻势大幅削弱,大量战船的损失,使其丧失了相当数量的运载能力,严重制约了他们机动力量。


        同时咸国军火和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下,节节抵抗,给腋目人造成巨大阻力,迫使其暂时放缓推进。


        而此时长孙国的烂泥特性,竟也意想不到的成了战术优势。


        长孙步军素来以无组织无纪律,没有战斗意志而着称,基本上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然后死缠烂打偷鸡摸狗,相当之没有战斗精神。


        然而腋目人的战术,恰恰是希望通过包围重镇,吸引装备简陋,体能低下的人类主力武装力量前来救援,好有限歼灭人类军团有生力量与组织力,却是不料碰上长孙这颗软钉子。


        而且长孙全国老百姓抱着高度专业负责人的精神,向来是闻风而逃,毫不拖泥带水,军队一垮,老百姓马上就逃。


        于是腋目人登陆后,向内陆推进的是非常顺利,轻易的就占领了沿岸据点一百里内的县城和主城,但是却抓不到多少人类,长孙军被打后,也根本没有还手打算,干脆逃命。


        结果腋目人没达到引诱歼灭人类有生力量的目的,相反赤道地区的热带丛林和高热闷湿的气候,令他们极为不适应,气候和地形地貌的障碍,又制约了他们的进攻步伐。


        加之人类战术上“措施灵活”,自登陆以来的大半年,除最初登陆海天郡较为顺利外,自六月海战开始,就像瘟神附体,让腋目人极为恼火。


        二月初,萧公毅判断腋目人对咸国甚为惧怕,故而打算狐假虎威,使用重炮对近岸沿线腋目舰队几次试探性开火后,多半是担心梁国出现咸国一样的幺蛾子,盘踞在津邺近海的腋目舰队火速撤离了近海,在远海继续监视,同时派出侦查分遣队向西海搜索,试图摸清中原海岸线和西海陆地的情况。


        大约在正月末,百里燕陆续得到各地反馈来的消息,估计去年入侵中原外海的腋目舰队最高峰时应该达到了一千两百多艘。


        其中六千至九千石间的小船约占六成,一万至一万八千石的船占两成,其余是两万石以上的大船要塞舰,铁甲舰仅占零头。


        而截止去年底,仅被咸军击沉击伤俘获的战舰达到了三百六七十艘,占其四分之一还多,间接也佐证了腋目人运力下降,机动力不足的判断。


        不过咸国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数十艘被击沉,广信城被毁,加之津邺城被毁,长孙沿海重镇陷落,仅经济上的损失也在腋目人五到六倍之上,人口损失达数十万甚至更多。


        654年正月至六月间,咸国工业陆续转入战时生产,经过653年的忍耐和扩张生产,工业产能大幅增加。


        万川沐阳两地火电站相继建成并网发电,全国主要城市接入电话电报网络,并由各郡郡府为交换基站,开始建设郡内电话网络,同时应各国诸侯要求,咸国开始向各国铺设电话线路,建设相应的配套变压站和基础设施。


        二月期间,咸国召开技术大会,就生产木柄手榴弹万石船建造技术万斤五万斤炼炉卫生防疫与各国协商转让协议,同月初步达成协议,咸国将在咸西南郡邵平城,开办联合陆军学院,诸侯选派武官和人才前往学院受训,学习现代战争思想和先进技能。


        三月,永兴城首艘实验型硬壳空艇建成,升力仅有二十一石,气囊采用东原氦气田开采的氦气为气源,下端吊有金属吊舱,使用一台六缸柴油与螺旋桨机为动力,最高时速达到了每小时仅三十二里。


        经过两个多月测试和改进,八月陆续建成两艘升力五十石空艇,但仍仅限于试验采集数据和局部应用。


        百里燕目标是明年建造出升力一百石至一百五十石的空艇,使用四台或六台六缸机作为动力,时速应该在四十公里以上的中型空艇,用于思水江跨江铁路的建设,同时也用于空中警戒侦查空袭和电线电缆的架设,特种设备的调运等等。


        由于载重过小,气囊下的人员吊舱会占据更多的有效载荷,建造初期和使用费用也不便宜,因此用于单纯的运输补给成本将会很高。


        跨海远征,打的既是武器装备,更多打的是后勤,由于涉及传播,不可避免的会与船舶运力直接挂钩。


        船舶越多,总吨位越大,总的运输量越高,所能运输的货物兵力越多,反之已然。


        因此越多击沉船只,等同于敌方损失更多的运输力量。


        因此无论是一战的无限制潜艇战,还是二战的狼群战术,打击的不是盟军运输船,而是运力。


        同时如果每月击沉的吨位,超过每月造船吨位,就能迫使涉海远征的一方削弱涉海远征的力量,甚至完全退出战争。


        因此击沉更多船只,能最大程度的削弱敌方跨海远征的兵力,和推进速度。


        1784年,法国罗伯特兄弟制造了第一艘氢气空艇,进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内燃机电力的迅速发展普及,开始出现硬壳空艇。


        二十世纪的头二十年,是空艇发展的高峰期,至此之后至二十一世纪之间的八十年,由于技术和理念上的制约,空艇的功能没有出现质的发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