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世界演义 > 第十四章 《吠陀》

第十四章 《吠陀》

小说:世界演义作者:绅士西里字数:0更新时间 : 2019-05-27 16:43:17
轮回业报,认为每个人的灵魂在肉体死亡后会在另一个躯壳里复活,重新转世。根据每个人在世间的行为将其转世的形态分为“神道”、“祖道”、“兽道”,人们可以通过证悟梵我同一和从艰苦卓绝的修行(苦行、布施、正行、不杀生、实语、禁欲、同情)解脱轮回业报。即三道轮回。

        除此之外,婆罗门教还主张人祭,极其野蛮。

        婆罗门教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哲学学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数论、瑜伽派、胜论、正理论、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

        1、数论认为世界是由‘神我‘和原初物质(自性)结合产生的。神我是一种精神实体,既不创造也不被创造,永恒不变。原初物质处于混沌未变的状态时具有喜、忧、暗三种德性。原初物质与神我的结合破坏了三德的平衡,从而推动原初物质发生变异,形成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但在原初物质的变异过程中,神我只是一个‘不活动者‘、‘观者‘,起着观照的作用。

        2、瑜伽派最初与数论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数论是瑜伽的世界观,瑜伽是数论的修行方法。瑜伽派认为原初物质和神我的结合是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所以它把断绝痛苦的根源,使神我独存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又认为作为认识主体的心在修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瑜伽是为了抑制和断灭心的作用。瑜伽的修行方法被印度很多宗教和哲学派别摄取。

        3、胜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以外的一种客观存在,由不同性质的永恒的原子(极微)组成,多重原子的积聚形成物理世界的多种形态,原子的结合是由不可见力的规律推动的。

        4、正理论主要是借助逻辑推理来考察世界上的各种现象,因此,它着重探讨了认识的对象、方法、逻辑的推理、辩论的方式和错误的原因等等。它把认识的对象分为灵魂、身体、感觉器管、感觉对象、知性、心、行为、过失、彼岸的存在、果报、苦、解脱等等。正理论的认识对象既包括着自然观点,也包括着宗教伦理思想,既承认物质的本原(原素、器官等等),也承认精神的本原(灵魂、知性、心等等)。

        5、弥曼差派以研究祭祀为根本目的,认为祭祀是沟通神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因此是人的最重要的义务。在此基础上它提出了量论和声常住论。量论是指认识真理和证明真理的逻辑方法;声常住论把‘声‘视为语言背后的一种常住不变的实在。弥曼差派承认人的果报和世界的劫灭是由祭祀本身的力量产生的,在祭祀以前‘无所有‘,在祭祀后才能生成一种新的力量——‘无前‘,这实际上否定了自在天或最高神是创造主。

        6、吠檀多派认为世界的最高主宰是“梵”。“梵”是宇宙精神,是无限,它无所不在、永恒不灭;既无差别,也没有形态和属性;既不能用概念来理解,又不能以语言来表达;是世界各种现象产生、维持和毁灭的终极原因。梵是“最高我”,个体灵魂是“生命我”。生命我具有普遍灵魂或最高精神的内涵,是由最高我演化来的,与最高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只是它受到了非永恒器官的局限。这种理论被称为“梵我如一”。婆罗门教认为,饮酒是让人获得解脱、重新回到大梵天与梵天合一的最佳方法。

        《吠陀》,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所以现在有些现代资料中在婆罗门教之前存在两种宗教:吠陀教和韦陀教。这是以讹传讹,因为韦陀教实际就是吠陀教的另一种称谓。

        《吠陀》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是最古老的吠陀梵文史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雅利安文明的主要文字,后来形成埃兰文明的主要文字)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吠陀”,分别是:

        1《梨俱吠陀》(?gveda)[即“赞诵明论”],

        2《娑摩吠陀》(sāmaveda)[即“歌咏明论”],

        3《夜柔吠陀》(yajurveda)[即“祭祀明论”],

        4《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即“禳灾明论”]。

        广义的吠陀除四吠陀外,还包括解释四吠陀的《薄伽梵歌》(brahmana)、奥义书(upanishad)、《森林书》以及经书。

        此外,还包括吠陀支,也称明论支节录,即6种与学习吠陀有关的辅助学科:

        1式叉论(语音学);

        2阐陀论(音韵学);

        3毗耶羯那论(语法学);

        4尼禄多论(语源学);

        5竖底沙论(天文学);

        6劫波论(仪轨学)。

        这6种学科散见于吠陀文献本身,也有的有专书论述。广义的吠陀也被称为“吠陀文献”

        其中四吠陀加上《薄伽梵歌》、《奥义书》合称六吠陀。

        四吠陀中《梨俱吠陀》最古、最原始;后三吠陀是它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较后。后三吠陀的神曲,不是《梨俱吠陀》部分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梨俱吠陀》10卷,1028首神曲,共有10552颂。《娑摩吠陀》2卷,基本上集《梨俱吠陀》的颂而成,它的1549颂中,除75颂外,余皆见于《梨俱吠陀》。

        《夜柔吠陀》分《黑夜柔吠陀》与《白夜柔吠陀》2集,“黑”谓本文与释文(梵书)分辨不清,“白”谓本文与释文区分清楚,此书韵文和散文混合,其散文部分开梵语散文体裁之先河。《阿闼婆吠陀》20卷,730首神曲,共6000颂。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