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西汉女人 > 第六十一章 一国两制

第六十一章 一国两制

小说:西汉女人作者:原野粗犷字数:4328更新时间 : 2019-02-21 19:07:55
  
<p>第六十一章  一国两制</p>
<p>第二天上午,刘邦又会见了田肯与盖公。刘邦依然兴趣盎然,他对盖公说:“你昨天说的两点,我很受启发。你今天是否继续说些治国理政方面的问题。”</p>
<p>盖公说:“我要说的就是这两点,没有需要再说的了。”</p>
<p>刘邦有些失落,便说:“既然二位都是齐国人,又建议我将齐国立为陪都,二位是否可以到齐国任职,帮我打理齐国事务。”</p>
<p>田肯说:“我们俩人都是闲云野鹤,不喜欢受限制,和皇上见面后,我们准备归隐山林。刚才皇上说准备将齐国立为陪都,不知安排哪位皇子去治理齐国?”</p>
<p>刘邦说:“我准备让庶长子刘肥去齐国为王。”</p>
<p>田肯说:“这样很好!不过还应该为齐王配一位相国,协助齐王处理国事。”</p>
<p>刘邦说:“这个人选我也想好了。我准备让曹参去齐国任相国。”</p>
<p>田肯说:“曹参很适合,只是曹将军功勋显赫,让曹将军去齐国任相国,有些委屈,不知曹将军是否有这意愿?”</p>
<p>刘邦笑着说:“曹将军任齐国相国,是有些大材小用,不过,我会做他的工作,让他高兴地去就任。”</p>
<p>盖公补充说:“这样,我们齐国就会有一个值得期待的太平盛世产生了!”</p>
<p>刘邦说:“看在齐国的黎民百姓的份上,二位不可以协助齐王处理国事吗?”</p>
<p>盖公说:“刚才,田肯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去意已决,皇上就不要难为我们了。”说完,田肯、盖公起身离开了刘邦。</p>
<p>这天下午,刘邦召开了一个小范围内的智囊团会议。参加的人只有张良、萧何、陆贾、叔孙通等四人,讨论的主题就是建立怎样的国家体制。</p>
<p>刘邦对四位官员说:“这两天,有两位高人对我说,为了国家长治久安,建议我封土建国,而且封国越小越好,封国内的人口越少越好。不知几位怎么看待这个建议?”</p>
<p>四位官员来到之前,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没有想到皇上抛出这么个严肃、重大的问题,大家一时不知怎么回答,都愣在那里。</p>
<p>刘邦说:“大家不要紧张,随便说说自己的想法。”</p>
<p>四位官员,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有些紧张。</p>
<p>刘邦说:“还是叔孙通先说吧!你们儒家对这个问题有研究。”</p>
<p>叔孙通没有推辞,站起来说:“我认为这个建议不妥!西楚霸王推翻秦国后不是也推行封土建国吗?他将天下分为十九个小国,自己为西楚霸王。结果不到一年,又烟四起,西楚霸王东征西战,最后五年不到,西楚霸王就成为了历史。这就是发生在眼前的现实,以此为鉴,我们能封土建国吗?”</p>
<p>叔孙通说完,陆贾站起来说:“叔孙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历史上周朝不也是封土建国吗?武王灭纣后,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昆弟,作为周王室的屏藩。姜太公为首功,被封在齐,以营丘为都。周初封邦建国,前后共有71个,其中姬姓之国占去53个,中原地区有康叔等,东方有太公望和伯禽,河东地区有唐叔,北方有召公长子,南方有“汉阳诸姬”和周文王两个伯父。这种众星拱月的体制让周王朝传承了八百多年。况且当初,皇上准备建都洛阳,就是希望与周朝比照,建立一个如周朝那样的长治久安的王朝。”陆贾说完,沾沾自喜。</p>
<p>叔孙通斜视了陆贾一眼,胸有成竹地说:“陆贾说的那个周王朝,最后不也是四分五裂了吗?”</p>
<p>这时,张良站起来说:“皇上今天要我们讨论的问题,这在秦统一六国之后也是经历了一场激烈争论的。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主张沿用周代以来的封国建藩制度,分封诸皇子为王。他们的理由是有利于统治新征服的六国地区。博士淳于越也主张复古,向秦始皇说: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为它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现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没有封地,和百姓一样,万一发生了田常、六卿之变,又有谁来相救呢?凡是不以古为师而天下能长久的,没有听说过。而李斯则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很显然,李斯的主张符合专制皇权和统一的要求。因而得到了秦始皇的采纳,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随边境的不断开发和郡治的调整,增至四十余郡。而我认为,根据当今天下的实际情况,既不能照搬周朝的分封制,也不能照搬秦人的郡县制,我们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京畿附近实行郡县制,在边缘地方实行分封制。”</p>
<p>刘邦听了张良的发言,很感兴趣,眼睛都放光了。望着张良说:“张将军能不能再说详细点?”</p>
<p>张良说:“我还没仔细想过,容我再思考些时候,再来回答皇上。”</p>
<p>坐在一旁的萧何一直没有做声,刘邦对萧何说:“丞相对这么一个大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p>
<p>萧何说:“韩非子说过,法之所以为法,法先王之法。这是说我们效法先王,主要是效法先王制定法律的依据。根据韩非子的见解,我认为应该考虑张将军的主张,实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符合我们当下的国情。皇上已经册封了七个异姓王,这七个异姓王统治的地方就是七个封国,皇上不可能一下子取消这七个封国。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了。我们现在只能坚持、完善这种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体制。”</p>
<p>刘邦很信服地点点头,扫视了四位官员一眼,便说:“各位还有补充的吗?”</p>
<p>四位官员都没有做声。刘邦坚定地说:“我们就采纳张将军的主张,实行一国两制。”</p>
<p>这时,太监靠近刘邦说:“皇上,御膳堂来人,膳食已经准备好了,是否御膳?”刘邦笑着说:“什么御膳!吃饭就是吃饭,开饭吧!”说完,又对四位官员说:“现在散会,下午继续开会,具体讨论一国两制事宜。”</p>
<p>张良等四人走后,刘邦又派人叫回张良。刘邦对张良说:“关于实现一国两制体制,我想具体听听张将军的意见。”</p>
<p>张良没有想到刘邦还是纠结在一国两制这个问题上,便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反复捉摸了。我认为现在封土建国,主要是封同姓王,以此拱卫朝廷。如果异姓王过多,力量过于强大,对朝廷是个威胁。”</p>
<p>刘邦说:“我正是这样想的。但这个问题由我提出不妥,应该找一位公证人提出,才会防止一部分人猜忌。”张良没有回应这个问题。</p>
<p>刘邦继续说:“张将军能为我提出一个合适人选吗?”刘邦猜想张良想回避他的问题,便直接把张良拱到牌面上,不容张良推辞。</p>
<p>张良知道刘邦向他提出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于是说:“韩**这个人怎样?”</p>
<p>刘邦很兴奋地说:“这个人不错,是合适的人选。”刘邦之所以不假思索地这么说,就猜测到张良建议韩**来办这样一件事情,是带有私心。韩**是张良的同乡,都是韩国人。韩**能封为韩国王,就是张良的建议。这次张良又建议韩**来办这样一件事情,肯定有其它意图。</p>
<p>刘邦继续说:“就让韩**来办这样一件事情!”刘邦停下来装作思索的样子,故意拖长声音说:“不过,我们对韩**还应不应该有所安排?”张良猜到了刘邦的心事,就顺着刘邦的心思说:“韩**这个人勇猛、善战,如果皇上要加强西北方面对匈奴的防御,这个人是有一技之长的。”</p>
<p>刘邦迅即说:“那么,我们也同时考虑韩**的重用问题。”</p>
<p>接着,刘邦又问:“现在,我们突然提出一国两制,加封刘姓王,其他功臣会不会有想法?”</p>
<p>张良说:“短时间内,会有些不平静。”</p>
<p>刘邦说:“应当怎样应付这种局面?”</p>
<p>张良说:“我认为,这种事情不宜声张,应该在小范围内解决。”</p>
<p>刘邦说:“我打算还是我们上午四人来讨论安排这个问题,再加上一个韩**,你认为怎样?”</p>
<p>张良说:“我认为应当谨慎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是合适的。”</p>
<p>刘邦说:“那就这样办!”</p>
<p>下午会议开始了!刘邦装模做样地说了一大通大道理,便进入正题。</p>
<p>韩**首先发言。韩**说:“我认为实现一国两制好,符合我们的国情。我提议,近阶段应当多封同姓王。刘贾在与项羽争天下的过程中战功卓绝,现在又带领军队布防在楚地,应该把东阳郡、鄣郡、吴郡等五十三县封给刘贾。并封刘贾为荆王。把汤郡、薛郡、郯郡等三十六县封给刘交为楚王。把云中、雁门、代郡等五十三县封给刘喜为代王。把胶东、交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等七十二县封给长子刘肥为齐王。”</p>
<p>韩**说完,其他三人明白,韩**这是受刘邦指使,替刘邦传话,大家都附和说,这样安排很合理,我们都赞成。于是刘邦又说:“现在西北面匈奴活动猖獗,我打算加强西北防御。现在把太原郡三十一县划为韩国,迁徙韩**的国都于晋阳。”众人听了也鼓掌叫好!</p>
<p>刘邦忙完这一切后,便一心一意做曹参的工作。刘邦把曹参带到终南山,游玩了一天。晚上,两人休憩在终南山庙宇里。曹参忍不住对刘邦说:“皇上今天花这么大力气,陪我曹参特地到神仙修道的地方游山玩水,该不是让我休闲拜佛吧?”</p>
<p>刘邦微微一笑:“我觉得这个地方很适合我们两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我俩也应该粘粘仙气,抛却人间烦恼,潇洒走一回。”</p>
<p>曹参笑了,只是笑得很勉强。</p>
<p>刘邦说:“不要这样太勉强吧!想当初,我俩在沛县为官,我还是你的部属呢?”</p>
<p>刘邦想尽可能让曹参松弛下来,好进入正题。只因为曹参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刘邦这次有些不正常,处处防着刘邦,所以无论刘邦使什么招,都没有效果。致使刘邦无法再继续装下去,便只好开门见山地说:“我这次约你出来,有一重大事情与你协商!”</p>
<p>曹参回答说:“我知道!”</p>
<p>刘邦很惊奇,便问:“你怎么知道?”</p>
<p>曹参回答说:“你告诉我的!”</p>
<p>刘邦问:“我什么时候告诉你的?”</p>
<p>曹参平静地说:“你的一举一动,都表明你今天与我之间有些重大事情要发生!”</p>
<p>刘邦说:“是这样!我现在封刘肥为齐王,你知道,刘肥是无法治理好齐国的。要治理好齐国,必须给他安排一位好相国。这位好相国,最合适的人选,就是你曹将军。”刘邦说完,不做声了,等待曹参的回答。</p>
<p>曹参也一声不吭!</p>
<p>刘邦问:“怎么不吭声呢?”</p>
<p>曹参说:“你让我说什么呢?我说不去,你允许吗?我说去,我情愿吗?我这样一位战功显赫的功臣,你皇上外放我到齐国,给你儿子做相国,这合适吗?皇上想过我的感受吗?”曹参一会儿“你”,一会儿“皇上”,是故意的,是含有深意的。刘邦会意得出,刘邦意识到曹参有怨言!</p>
<p>刘邦哑口无言!</p>
<p>沉默,长时间的沉默!</p>
<p>刘邦打破沉默,说:“我知道,让你到齐国去做相国,确实委屈你了。但是你想过没有,我为什么要让你这样一位开国元勋到齐国去做相国,到底是为什么吗?”</p>
<p>曹参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没有想过,我也不想想这样的为什么!我只知道皇上对我不公平,甚至在戏弄我!”</p>
<p>刘邦这次很惊诧!刘邦想,曹参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刘邦穷究不到根源,刘邦也不想穷究根源。于是问曹参:“你打算去还是不打算去?”</p>
<p>曹参不情愿地回答说:“我什么时候违背过皇上的意愿?”曹参知道,去与不去都由不得自己,太过于执拗,只会更被动,不如应允了,以作长远打算。</p>
<p>刘邦笑着说:“这就好了!我们两人之间没有过不去的坎,有些问题,你今后慢慢是会明白的。”</p>
<p>曹参临去齐国就任相国之前,刘邦又约曹参见面。这次见面,刘邦对曹参说:“齐国有两个人了不起。一个叫田肯,一个叫盖公。你到了齐国。寻访这个人,邀请他们协助你治理齐国。”</p>
<p>曹参没有问为什么,只是轻轻地回答:“知道了!”</p>
<p>刘邦按照田肯与盖公意图办完两件事情,很得意!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办完这两件事情之后,却招来不少麻烦,引起一场风波,这些麻烦、风波让刘邦寝食难安!</p>
<p>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封侯之智。</p>
<p></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