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重生崛起于八十年代 > 【第065章】倒腾油画

【第065章】倒腾油画

小说:重生崛起于八十年代作者:虚空小鱼字数:3784更新时间 : 2020-07-02 21:12:00
吴长庚记得从一个朋友那听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个爱好者,在市中心人民广场附近摆了一个地摊。一天他出去收购,迎面走来一个中年人。

  此人从包裹里取出一件黑乎乎的瓷盘,神情伤感地说:“新房子装修,我只好将这件古董出手了。这件古董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年代久远很值钱的。”

  开价1000元。爱好者听说是古董,暗暗思量:“古董到手价格就能往天上飞,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沉默一会,从口袋里掏出400元大票,再加碎钞票,一共605.73元,对卖主说:“我只有这么多钱。”对方无奈的点点头成交。

  翌日,爱好者将那件“古董”摆在地摊上,一个上午无人问津。

  正苦恼间,一位曾在友谊商店工作过的老先生拿起黑瓷盘端详起来,还用手敲了敲,听听声响,问多少钱!

  爱好者怯怯地回答:“1000元。”

  老先生笑眯了眼:“你是卖古董么?这东西没有年头,而且,盘底有裂缝,不用看,声音都听得出来,它是假的。

  你要卖钱,一点没戏唱。你用它往地上砸,倒是有一片清脆的响声。”爱好者听这一说,急出一身冷汗,差点流出眼泪。

  想不到第一次收古董就“吃药”(上海话,上当的意思)!

  好不容易积聚的600元近半年的收入,就这样砸了!爱好者这人厚道,难过归难过,他还是恭恭敬敬双手抱拳:“谢谢老伯指点,后生向您一拜!”

  老先生同情这个后生,此后,经常到他的地摊旁闲聊。熟了之后,两人结成了忘年交。

  老先生有一些藏品,均以低价卖给爱好者。最后他送给爱好者一只大木箱,说:“不放收藏品,这只木箱送给你吧。”

  爱好者搬回家,打开木箱看见木箱底部有个小机关,露出两条“小黄鱼”(一两一条),顿时惊讶得叫出声音来:“金子,金子!”有了两条金子,买古董不愁没钱了。

  他心跳得厉害!这时他穷得叮当响,是需要钱的时候。想起家乡古训:“再穷,也不要眼红。做人要守规矩,生财要取之有道。”不再犹豫,当天就把两根金条送老先生。

  老人感激涕零,拍拍爱好者的肩膀,赞曰:“你是好人啊!像你这样见财不贪的人,如今很少见了!我年纪老了,藏在木箱底的祖传两根金条早忘了,幸亏你还给我。”

  老人把爱好者当成了自己的弟子,悉心指导他鉴别文物、古玩,还带他跑文物商店,观察实物,边看边讲解。名师指点,加上研读文物鉴赏书籍画册,爱好者踏进了鉴定之门,成为行家。

  到了吴长庚知道这个人的时候,他已经共收购集藏了近万件古董、古玩、古籍、古工艺品,古雅精美,琳琅满目,

  其中有瓷器、玉器、字画、佛像、竹木牙雕、老红木家具、奇石、紫砂壶与瓷质茶具、古玩、古籍与文房四宝和老唱机、老唱片及18世纪西洋大型座钟。

  以藏养藏,他在豫园上海老街藏宝楼租了一幢上下两层共400平方米古屋存放上述藏品,挂出“马家古玩”匾额,迎接中外收藏家与游人。

  所以人生转折总是那么奇妙,前两天吴长庚还有些唏嘘,没收到一些能压场子的古玩。结果去了一趟回收公司就收获了好几样!

  第二天一早吴长庚继续倒腾库房。

  只要略微看得上眼的都不放过,连库房这些年积存下来的一吨多古代、近代钱币也没放过。

  成吨的康熙、雍正、顺治、乾隆通宝,就比铜价贵点全部处理,不要白不要。

  咸丰当千的大钱都有十多个,郑处长就留了3个,预备将来可能要用,加上其它咸丰当十、当五十...大钱家一来有个上百斤。

  连清末民国的铜板都有个三百多斤。

  不过奇怪的是,清代之前的铜钱基本没有!

  一问郑处长这是怎么回事?

  “明代之前的铜钱十几二十年前要是有人挖出来送收购站的,我们只选稀有品种,其它的都让收购站卖了,回炉。

  以前沪市的一家电器厂自从50年代开始就就生产电风扇,需要大量的铜,上边给的指标根本不够,出土的铜钱这些都那边给消化了。”

  说着郑处长还指了指那几口袋铜板:“这些大部分都是红铜,稍微提炼一下就能用,那些铜钱就乾隆前的和咸丰的大钱还凑合,含铅量太高的烂钱电器厂后来还不收。”

  铜板、铜钱造电风扇,好玩吧!

  以前就这么干,谁叫华夏并不是一个铜矿丰富的国家呢。

  打开小库房,靠近门口的地方堆得不少是西式旧家具。

  “这些有几样木材倒是不错,核桃木的,不过年纪一般,也就是解放前外国佬一些办事机构内的日常用具,你要兴趣不大就继续丢这。处里有些办公桌太老旧了,这次正好拿来自己用。”

  一大堆的几十年前的办公用具,怎么看都是没多大花头,吴长庚也不怎么喜欢,那就不抢这里工作人员未来的桌椅板凳。

  十几二十年前可没人吃得消用这种西方风格的办公桌,如今倒是无所谓——库房里边有正好拿来用,还省了买新家具的钱。

  别看这些西式桌椅几十年前的老东西,这质量还真不错,至少不用担心散架。

  搬完家具,库房里剩下的就是大量西洋瓷器与油画:特别是五十年代第一批入库的那些,原始的入库登记账簿早就已经遗失,郑处长也正好乘此机会进行清点。

  “20世纪法国花瓶,最多100块一对,人民币…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意大利水晶摆件,一对50元…欧洲日用瓷一套,30块,这东西怎么到我们仓库了?谁要谁买回家去,还新的能用…”

  东西流水架一样从郑玉进眼前过,听他那快速的鉴定和报价简直就是种享受,这水平杠杠的,基本几眼过。

  有时候还会停下来同吴长庚交流几句指点一下,这样的机会可不多,。

  大批量的西洋瓷器、玻璃器一出库,便宜的基本上就被员工们买走了。

  如今在工艺品店买对放水果、糖果的仿西洋式的玻璃托盘也要个二十来块,这工艺都还没眼前的这些好——100来年前意大利产的水晶玻璃,商店的员工当然知道那玩意50块钱还是值的。

  所以就算郑处长爆出几十、上百的价,工作人员也基本上是全部买走。

  吴长庚已经收获了那么多文玩,也不想争小利去得罪人,乐得看热闹——传说中才听说过的20年前处理西洋货的“盛况”,这场面估计再也不会出现了。

  “你不要?”看到吴长庚就看热闹,郑玉进忍不住问了句。

  “你不也是没买嘛。”吴长庚笑着回答。

  “我是20年前买的太多了,那会几分、几毛钱一件,你看我们这的几个老家伙都没动,家里都有不少,留给年轻人,这会这些玩意放家里时髦。

  这两年开始看重这些东西,家里那位把我习惯吃饭的那套家伙都收了起来,更别说当初买来插花的花瓶。”

  “嫂子做得对,几年后应该值大钱!”

  郑玉进也没出言反对,当初收缴大量的西洋物品,东西好不好看大家看得出来,是不是珍品这个问题上全沪市也不止他是个明白人。

  那会那么多好东西都是白菜价,郑玉进就算人再古板,也总会挑些好货色自个用或拿来送人。

  ……

  这批外来货特别多。

  解放前在沪市有不少的西方各国的办事机构,吴长庚估计作为库房的这个大院子都有可能是外国佬造的都不一定,处处透着股欧洲建筑的味道。

  在同一条街上这遗留的西式建筑还有不少,教堂都有。

  当初有不少西方人生活在沪市,他们带来了很多西边的东西,而且上百年的影响之下,沪市当地人中间在那会都有不少习惯了西式的生活。

  当初一切不合时宜的外国玩意不是被销毁就是进了库房,留下的其实都还可以。

  当所有西洋瓷器清理完毕,吴长庚就买了对花瓶,19世纪后半期英国的东西,青色主调,用来当摆设不错。

  这会都已经是中午,不过郑处长决定再接再厉,抓紧时间清完库再说,只给了大家40分钟的吃饭时间。

  吴长庚几人也是在食堂混了一顿,看到工作人员毫无怨言:大概大家各有收获,而且都明白今年年终福利估计绝对丰厚。

  刚才大家的工作劲头都不错,有好处就有干劲!

  一吃过饭继续倒腾,就剩下两堆、一共百来幅油画。

  “很多宗教故事画,都是边上搬来的?”库房里吴长庚别看边说。

  “说透了没意思,差不多吧。”

  郑玉进也在看画,他都也有个几年没进这里,需要仔细查看一下。

  靠外头的一堆油画,虽然都有作者的签名,但不少连郑玉进都需要找一会签名在哪,找到了都还认不出、想不起作者是谁。

  也许这些画家没多大名气,加上油画那隐晦的签名方式,这些画作的作者是谁还真不好认!。

  因为油画签字签名与国画不同,国画可以大张旗鼓以书法形式签名落款,填补画面空白,再盖上名款印章完善整幅图画;

  油画一般是隐藏签名隐隐约约似有似无,既能辨认又不引响画面。

  油画家的署名形式多种多样,但一般签在边角不起眼的地方。有的画家将名字签在“道具”或花纹之中,使其与画面融为一体。

  如荷尔拜因在《阿麦巴赫像》中的署名就写在背景树上的一块木牌上、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的署名是在远处倒斜的木头上、谢洛夫的《少女与桃子》的署名在右下方近于台布的地方。

  很多还是姓名简写,甚至有些签名就一两个字母

  外头一共60幅,大小都有,“你要不要?”

  “什么价格?”

  “50美元一幅,全归你。”

  吴长庚白白眼:“美国的旧货市场没名气的画家旧画5美元一幅的都不少,你这是漫天喊价。”

  “不要拉到。”

  “要,干嘛不要!或许有个小有名气的你认不出来都不一定。”

  “我说小吴,我回国都已经三十几年,认不出来很正常,你就当撞运气得了。”

  吴长庚其实也是这么想的,“那你得给我开证明,这些我得带出去让懂行的人看看。”

  “行,没问题。”

  ……

  看完这一堆,还剩下最后三四十幅包着牛皮纸的油画,这些连郑处长都基本没看过。

  一幅幅拆…得,连着十几副都是宗教画,好不容易拆到一幅风景画,按照郑玉进的话:这绘画技术也就是个美院的学生,不过至少大四。

  前后左右、正面背面一找,真在画面风车上被找到一行极小的铅笔小字:沪上美院…

  学生画的,还是个国产货。

  尺幅够大,画框材质也不错,郑玉进打算挂到会客室里当摆设,废物利用。

        再剩下最后一幅大尺寸的画作没开箱前,郑玉进终于找到幅他有印象的一名意大利画家的作品,不过和吴长庚说了等于白说。

  自个压根没听说过,估计最多算小有名气。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