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向前进 > 第十一章 山楂花生糕

第十一章 山楂花生糕

小说:向前进作者:张鼎鼎字数:0更新时间 : 2021-05-19 12:23:47
马二因为捡个包和小黄包车闹掰了,黄小二知道后先是笑,笑罢,就是长长的叹了口气。

        他媳妇问他什么意思,他难得的没有纵横捭阖指点江山,就是又叹了口气。

        当然,马二从这件事上也不能说完全没得到好处。

        他过去只有小名声,现在则有大名声。

        过去的名声是傻气,现在的名声还有个义气。

        这一有义气,来找他剃头的就多了,而那杨东家也没忘了他,既然给东西不要,就总找他剃头。

        头随便一个月剃不了两次,但再加上修脸、刮眼、采耳、跳三刀就不一样了,这简直就能天天来!

        当然,要只是杨东家一个人天天来,也没什么用,就算全套都做下来,也收不了几个钱。

        但杨东家的银号里还有一二十个员工,家里还有仆人,外面还有朋友。

        朋友不好说,杨东家的朋友大多是体面人,更愿意去黄小二那样的铺子里修整脸面,甚至干脆把这样的人叫回家,员工仆人却是愿意同老板东家保持一致的,哪怕他们来的不是那么勤快,却是稳定客源。

        几乎是立刻的,马二就干不过来了,这时候收徒弟也来不及,只有招员工,再招员工就不能同他一样只是在街边出摊了,也要有个铺子。

        就这样,马二的铺子也开了起来!

        铁剃头剃了一辈子头,还是在街边竖个摊子,两个徒弟却都开了铺子。

        在剃头匠这个行当里,能开铺子,那就很是有出息了,家中也的确有点底子了,铁桂花就想到了她娘早先的惦记。

        但这时候她自己都给人当娘了,再想去找那个没有见过面的四姨哪里是一句话的事。

        她娘倒是说过她四姨嫁到了哪里,但最常说的一句是:“你四姨就那么嫁到了张家村。”

        就不说远的,只是开封周边叫张家村的,都不知道有多少个!

        这时候要找,哪里是一句话的事?

        铁桂花自己想想,就有些泄气。

        就在这个时候,杨东家的爹去世了。、

        普通人去世还是个大事,更不要说杨东家的爹了。

        说是半个开封都被惊动了有些夸张,但说是半个南关都被惊动了,却是丝毫不为过的。

        花圈摆出了两条街,黄包车都进不去,开封一下子竟然堵车了!

        本来这事同马二没关系,可杨东家记得他,也给他通了信,马二就和铁桂花一起去了。

        他们去的时候正有人做二十四拜。

        二十四拜,又叫二十四礼,是要磕二十四个头,而且不是跪在那儿一个劲儿的磕,而是有讲究的磕。

        一般是前七后八中九,每一拜中间还要行步、弯腰、作揖再下跪。

        跪了之后起来,再退到中位,再行礼……

        一套完整的二十四拜下来,短了二十来分钟,长了就要三四十分钟。

        一般来说,会做二十四拜的,就是儿女,但要是去世的是大户人家,这给做二十四拜的就多了。

        子侄会做,子侄的朋友会做,过去没见过面的亲戚也有可能会做。

        一个一个的做太占时间,就一起做。

        铁桂花看到的时候,就是十几个人一起扎着白腰带,在那里拜,旁边吹响起的配着音乐,知客喊着节奏。

        铁桂花一下就怔在那里了,她仿佛突然穿梭了时空,看到了她娘早先看到的那个景象。

        也是一个大户人家办丧事,也是宾客满堂,也是各种礼仪。

        然后就是那几句话:“老钱家的坟选的好啊。”

        “邙山的嘛!”

        “这以后才有福气呢!”

        ……

        因为这句话,她四姨嫁到了农村,嫁到了一百多里地外的农村。

        本来他们是城内住人,城外埋人。

        讲究一些的,也无非是找个高地。

        但她姥姥就因为这几句话魔怔了,找了风水先生去问,这一问就问到了东边,那风水先生也不见得就要把人支到一百多里地以外,不过铁桂花的姥姥找遍了亲朋故交,也就认识一百多里外王家乡里张家村的人。

        东边!

        王家乡!

        张家村!

        铁桂花完全想起来了,这再找就容易了,然后就有了于金凤的娘收到的那封信。

        本来铁桂花以为自己那封信寄过去很快就会有回信,但两个月过去了,半年过去了,铁桂花慢慢也就真的死心,要是太平年月,她说不得去看一看。

        她娘走的早,她四姨说不定还在,她去见见她四姨,说说她娘也是好的。

        可是这兵荒马乱,开封城内尚且不太平,更不要说别的地方了。

        她再想不到,于家三口能找过来!

        在于金凤拿出那封信后,铁桂花先是发怔再是茫然,再之后,就是落泪。

        一开始只是泪珠子往下掉,再之后就是放声大哭,于金凤的娘本来是不想哭的,被带的,也哭了起来。

        姐妹俩最后抱头大哭。

        哭罢,铁桂花也不做饭了,叫上了马二一起去下了趟馆子。

        吃的,还是灌汤包。

        这不是糊弄人。

        在开封,灌汤包是一天三顿都能吃。

        早上配着粥吃,粥暖胃,包子是饭。

        中午晚上配着菜吃,一桌的菜上完,最后才是包子,这包子就成了点心。

        铁桂花点了炖猪皮点了鲤鱼点了荷叶鸡,点的于家三口糊里糊涂受宠若惊,别说过年,这辈子都没这么吃过。

        其实铁桂花也没有这么吃过,她往日也是一盆水先淘了米再洗菜,澄一澄,洗了脸、脚还要再用来涮马桶的。

        这一次她却像变了个人,于家三口一再说过了,她一再的点。

        后来还是马二道:“让她点吧。”

        “这怎么行?”

        “点吧。”

        “太多了呢。”

        “点吧。”

        铁桂花就点了满满的一桌子,于家三口一开始还不好意思下筷子,是铁桂花一个劲儿的催着这才吃了,而一吃,就有些刹不住车,铁桂花一家也是如此,两家人第一次吃菜吃的肚圆。

        于金凤的娘找过来,是为了圆自己娘的一个念想。

        铁桂花早先去信,也是为了自己娘的一个念想。

        姐妹俩谁也求不着谁,谁也不想着从谁那里占点什么,虽是第一次见面,却也亲的很。

        于家在两天后跟着王老爷家的车队要回去的时候,铁桂花份外不舍。

        “要常来往呢!”

        “要呢。”

        “要走动呢!”

        “要呢。”

        两姐妹说着,真心的说着,可也都知道,不是说说就成的,一百多里地也就罢了,关键是世道艰难,不说往来了,传一份信都难。

        铁桂花还好,开封有邮局,于家所在王家集虽然也有人传信,却是不定期的,什么时候县里的邮局觉得信多了,就统一的往镇子上送送。

        还不见得就往王家集上送,这个月送了李家集,下个月也许是张家集,再下个月可能会是王家集。就是这,还要看有没有打仗有没有兵变。

        想到这些,两姐妹更是互相叮嘱,这时候铁桂花最遗憾的,就是自己还没有个儿子。

        她有三个孩子,但老大是姑娘,老二是姑娘,老三还是姑娘,这时候要是有个儿子,就能娶了于金凤,那不管以后是不是还通信走动,却是不会变了。

        但她没有儿子。

        当然,于金凤的娘是生了个儿子的,但她把姑娘嫁过来方便,要娶一个姑娘回去,却不是那么方便的。

        要是过去,铁桂花的娘也许就嫁个女儿过去了,但经过她四姨的事情,却是不敢了,不怕别的,就怕以后生死不知。

        于家三口来的时候,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找到人,还是带了很多东西。

        豆腐干柿子饼,槐花蜜黑腐竹。

        不是不想拿点硬货,但天热拿不住,也只有这样了。

        走的时候铁桂花也没法把什么灌汤包烧鸡给他们捎回去,能带的,只有糕点,绿豆糕花生糕蜜三刀驴打滚。

        这里面花生糕算是开封的特产,别的地方也有,但都不是这个味,这主要是开封的花生好。

        就像橘生淮南一样,同样的东西,生产的地方不一样,长出来的也能不一样。

        同样的做法,开封的花生糕就更有一份香甜。

        平时开封的花生糕就是花生糕,把花生砸碎了,合着糖、芝麻做的,而这个时间的花生糕就还能再加一份山楂。

        花生糕好吃,吃的多了就会觉得腻歪,甜的有些太齁了,可加上山楂,就完全不一样了,那就是甜里加了一份酸,酸酸甜甜,吃多少也不烦。

        于金凤吃荷叶鸡的时候觉得这是最好吃的,吃糖醋鲤鱼的时候觉得这比荷叶鸡还要好吃,待吃到了这个,才觉得这是世上最好吃的。

        别管其他的多有传承多有历史多珍贵,也没有这个山楂花生糕,更对她的胃口,这对她来说,就像她姥姥念念不忘的那一个肥肉包子,是最好的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