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第 76 章

小说: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作者:痒痒鼠字数:0更新时间 : 2021-06-28 08:34:58
桂萼和张璁在湖广,  土地改革之余,顺带配合锦衣卫、地方驻军抄家、流放事宜。皇上说不许毁坏书籍古董等等,他们就要小心的,  不能和以往那样乱糟蹋一气,犯人家属方面,  也要有必须的尊重。

        桂萼和张璁感叹:“皇上这一手,  是‘乾坤大挪移、移花接木’?”

        张璁也觉得,皇上和内阁都,有点儿忒无赖:“估计是顾虑大明缺少读书人。这些人,  免了死罪,老实很多。到了流放之地,教书育人……

        我听说,  谢阁老在内阁,假公济私,  把这些人都流放到南海,  导致广西云南广东都不服,  说他们那里才是自古以来的流放之地。”

        张璁有点儿说不下去。

        如今这些地方都盯着内地的世家大族,赶紧的,你们不是不想配合土地改革吗?来我们这里教书吧,  我们这里待遇好……就差拿大喇叭喊你们快折腾啊……

        桂萼轻轻咳嗽一声:“首恶斩首示众,其余之人,  既然是一家人,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皇上仁慈,  不想多杀人,  能活一命,也没规定不许科举,将来,  说不定,还能回来。”

        张璁乜一眼桂萼,桂萼一个破落户,岂能了解世家大族的心思?他家族虽然是中等人家,但他也不了解。

        “且去看看,有没有人因为皇上的仁慈,趁机闹腾。”

        张璁对这些人心怀警惕,来到湖广鼎鼎有名的杨家一看,唯有感叹。

        杨家里外都是看守的兵将,杨家的男丁都站成一排,家丁小厮等人站另外几排,总兵和镇守太监正领着人清点杨家库房……两个人迈步进来,心里都是叹气,平时他们都不来这样的人家,今儿居然这样进来。

        穿过影壁,外院,跟着老嬷嬷进来内院正房,一眼看到杨家老太君端坐在正堂,依旧一身荣华,头发丝儿也不乱,身边的十二个大丫鬟,面容清秀、头戴珠翠,眉目娴静,或者银红袄,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或是藕荷色绫袄,青缎掐牙背心,水绿裙子……

        张璁一看,好嘛,这大丫鬟的气质穿

        戴,比自家姑娘不相上下。

        桂萼一看,好嘛,自家姑娘一对比,这大丫鬟才是大家闺秀。

        杨老太君鬓发如银,一双眼睛昏花,发现他们两个人进来,端坐不动。桂萼和张璁对视一眼,一起行晚辈礼。

        杨老太君看一眼这两位皇上亲近重臣,声音老迈却有力:“两位巡抚,今时不同往日,老身礼仪不周之处,还请见谅。”

        桂萼张璁依旧一副晚辈的样子。桂萼:“老太君有话,请讲。”

        杨老太君面容恭敬,声音感恩:“皇上的圣旨,老身已经听完。老身教子无方,皇上仁慈,杨家感恩不尽。皇上吩咐留家里老人在家庙生活,还给留下五百亩土地;杨家男丁和女子都流放,皇上也另有照顾,老身懂恩、愧疚……”

        她似乎说不下去,却还是说了出来:“老身等候在此,只问两位巡抚,家里的丫鬟们,可能给一个出路?”

        话一出来,十二个大丫鬟都红了眼圈,眼泪花花。

        桂萼和张璁懵。

        好吧,这也是世家大族的气度。

        桂萼再次拱手行礼:“老太君有心,吾等自然给操办。杨家的大丫鬟,外头不少人家都等着买,此其一。其二,湖广即将开办女学馆,可以去女学馆做堂,此其二。小厮里面,侍卫里面,都有不少没有婚配的,若他们愿意,吾等可以通融。”

        老太君不说话,只看着他们,丫鬟们和老嬷嬷都哭得不能自已。

        桂萼和张璁:“!!!”俗话说,宁娶大家婢,不娶小家女。大户人家的大小丫鬟,一放出去,很多人家都争抢,老太君知道,却还是不放心,估计是,看不上那些人家。

        可若是女学馆,婚配,也不同意,他们也没招儿。小厮家丁好办,丫鬟……还大部分都是小脚,不能做重活,真的要人为难。

        张璁开口:“老太君有何方法,但请说出来。”

        老太君缓缓开口:“两位巡抚,老身知道,要求过分。然这些丫鬟,打小儿进府,伺候老身,老身总要试一试,给她们谋取一个出路。

        女学馆的提议好,婚

        配的提议也好。可否容老身自己操办?老身询问她们的意愿,给一份银子。没有婚配的,都跟着老身住家庙,日常去女学馆坐堂。”

        她顿了顿,面容悲戚,却也坚毅:“老身也可以去女学馆。老身才疏学浅,指点小女娃娃识字,还是可以。”

        !!!

        桂萼和张璁,至此,对杨老太君,倒真是刮目相看。

        没有裹脚的粗使丫鬟放出去。裹脚的大小丫鬟,都安排好出路,自己也能拿下脸面……张璁开口:“老太君能指点学堂一二,是湖广女娃娃们的福气。我等没有不答应之理。老太君对丫鬟们的安排,也可以答应。皇上曾经有言,老太君可以放心。”

        杨老太君的眼泪出来:“皇上仁慈。”

        丫鬟们扶起老太君,一起对着北京的方向磕头,这事儿,终是了了。

        粗使丫鬟和小厮都放出去,有愿意跟去流放之地的,自然更是重视。有那些杨家几代的世仆,一大家子的,说句不好听的话,那真是日子过得,比张璁这样的中等人家还奢华,镇守太监对他们内里的事儿门儿清,一律顺带查抄……

        湖广杨家这样的大家,看似倒下,其实不然。一代一代人经营的亲友人脉,培养出来的各地方小官儿……数不胜数,还有同为杨家人的其他支脉存在、帮衬,只要后辈子弟争气,总有回来之日。

        当然,也可能在南海另有生计,不再回来。

        只再要经营这般家业,几乎不可能了。

        桂萼和张璁帮着下去安排,写信给皇上,杨家的查抄情况登记造册,金银珠宝古董,尤其最贵重的书籍字画等等,都好办,宅子、店铺、作坊……却是要好生处理,不能伤了店铺作坊里做工的人,最好依旧维持正常运作……

        湖广这里,有东西厂、内阁兵部所有人盯着,还有桂萼和张璁帮衬,到底是圆满完成皇上的任务,所有人都对皇上的仁爱大气敬佩不已。

        山东王家,邓继坤亲自带人来,亲自监督,不管其罪名多大,尽可能地给予其家人能给的体面尊重。

        王家管家的大房夫人,也是要

        求照顾好大小丫鬟,邓继坤一个国公世子,自然明白,什么都给安排的妥妥当当,包括王家人去南海一路坐船的事儿,到南海之后的生活起居等等等等。

        大夫人的一颗心,在油锅里滚了又滚,不知道该恨谁,该哭谁,一样样打理好了,面对自己唯一的儿子,肝肠寸断。

        “我儿到南海,好生读书。皇上仁慈,将来回来……记得吗?”

        “我要和娘在一起。”

        大夫人含泪摇头:“娘要留下来,照顾你祖母。你乖,跟着你的叔叔们,堂兄弟们去南海,长大了,来看娘。”

        “我不相信,我能回来吗?娘?”

        大夫人说不出来话,看邓继坤,小孩子也看邓继坤。

        七岁的孩子,教养有方,一身世家公子的气度,邓继坤看着不讨厌,面对他红通通的眼睛,一副和同龄人说话的语气:“能不能回来,不要问你娘,问你自己。”

        这小孩子就恶狠狠地看他。

        “皇上为什么要流放我们去南海!皇上为什么不杀我们!”

        大夫人吓得身体一软摊倒。邓继坤却是有了一丝丝欣赏:“你若有本事,将来奉天殿天子门生,亲自问皇上。”

        “我一定会!我一定会的!”

        小孩子大喊,喊得他娘又哭,喊得邓继坤也对他,有了几分期待。

        杀人不过头点地。可要不杀人,一颗心做出真正的包容,讲道理,谈判,关心……古往今来有几人可以做到?皇上小小的孩子,就可以做到。

        大明一下子倒下五个一等大世家,四个二等世家,老百姓都对皇上的仁爱大度,宽容胸襟,感佩不已。皇上不是要绝了世家的路,也不是说大明不能有大世家,皇上很喜欢一些家风正规矩严的大世家,只有一个要求,乖乖的,不要吃独食,给平头老百姓一个活路。

        比如那湖广杨家,杨家的名声在,杨老太君坚持活几年,谁也不敢怠慢。再比如山东王家,谁都知道王家子弟读书好,会考科举,皇上也容得下,这就是皇上的气度。

        内阁五位阁老聚集,一起落泪,

        杨廷和叹气:“这也是皇上的目的。任何人,包括世家的人,都是大明人,都应该生活的好好的。”

        王守仁也叹气:“我们都错了,皇上……长大了。”

        其他几位阁老也都知道,他们误以为皇上要杀人流放,杀鸡儆猴,哪知道,皇上会这般“通情达理”,简直……杨一清问:“皇上如此变化,你们可知道原因?蒋冕和毛纪在信中说起的《君主论》,是什么书?”

        四位阁老一起看王守仁,王守仁实话实说:“我也不知道。据说是,指挥使从意大利带回来的书籍。意大利都没有印刷,就一份手抄本。”

        四位阁老纳闷儿,指挥使还去过意大利?不对,这书本,如此神奇?能要皇上放下屠刀,“以德服人”?

        王守仁细细思考:“听说那位意大利官员,只是意大利一个城市佛罗伦萨的执政官,因为佛罗伦萨大公的变动,进去牢狱,出来后一心写书,生活非常贫困。”

        他苦笑:“我也没看过那本书。指挥使给皇上看一些书,皇上自己看,我们都没看过。指挥使说,那都是皇上的入门书籍,不适合我们看,也不需要我们看。”

        五位阁老你看我,我看你,费宏说:“我细细琢磨皇上此次的行事,似乎有汉太~祖和唐太宗的影子。”

        谢阁老点头:“我也这般感受。皇上以前说要做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后来因为知道玄武门之变,不再崇拜唐太宗……指挥使……奇人也。”

        五位阁老一起点头,指挥使奇人也。特别那些书籍,都是意大利拉丁文原文——王守仁笑道:“那文艺复兴,我看过一两本翻译,确实好。各位有空,可以翻看看。可惜那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搬不来大明。”

        杨廷和眼睛一亮:“那些书画,不知道这些出洋的人能不能带一些回来。”

        几位阁老都心生向往,他们也不是不懂得变通的老古董,西洋文化真的有好的,他们也是“活到老学到老”不是?

        这个事情如此解决,超过他们想象的好,其余的世家再痛恨皇上的冷酷,也叹

        服皇上的手段,朝野上下都没有隔阂,几位阁老放下心头一桩大事,也有心思研讨学问了。

        北京城一片和谐之声,人人都一面心疼他们的皇上,一面夸他们的皇上,都预感到,大明的改革,真的要再进一步,所有人都躬身以待。

        意大利佛罗伦萨,汪直率领的出洋队伍,到达这里,试图找到皇上交代的马基亚维利。

        得知马基亚维利去年当选为城防委员会秘书,临危受命,加入教皇组织的科尼亚克同盟……战败后,又因为美第奇家族被逐出佛罗伦萨,带病在家。

        好在他是一个名人。汪直很快通过新的佛罗伦萨大公,找到他,送出去皇上的信件。

        马基亚维利不到六十岁,病重在床,憔悴不堪。他本希冀在佛罗伦萨共和国得到任用,但因其与美第奇家族有过交往,被冷酷拒绝,正心灰绝望于从此离开政治舞台,哪知道,会见到东方大国来人,还是当年老友的来信!

        马基亚维利不敢相信他看到的!

        他知道自己如今命不久矣,只高兴于自己的书本都有机会留存于世,更高兴于好友的来信、东方皇帝对他的书籍的喜欢,也是生怕自己去世后,所有的书籍都留不住,干脆都打包。

        包括自己的读书笔记、自己的书信、藏书等等,都叫汪直带回来给大明皇帝。

        《假面》《论战争艺术》《曼陀罗》《佛罗伦萨史》……汪直光听他大致说说,就吓个半死。无他,这些书甭管在哪个国家,都应该销毁的禁书!

        汪直和章怀举等人,后背冷汗直冒,也知道这些书只是皇上和指挥使看的,一律秘密收好,拿出金子给马基亚维利请大夫,改善他们一家的贫困生活且不提,东方的大明,皇上看完《君主论》和《论李维罗马史》,也在想佛罗伦萨的文化发达。

        大明的江南,和佛罗伦萨,会一样吗?会更好吗?

        皇上到达苏州府,因为老百姓对于世家大族的案子的反应,小小的欢喜。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皇上带着人,看作坊,看学院

        、看园林……面对大作坊里那一排排的织布机高耸,大炮一般,织布机“咯吱咯吱”响,三四千人分工明确,染布、调色……各个忙碌不停,那份严谨、投入灵魂的镇定,皇上一瞬间感觉到,仿若千军万马的阵势,叫人激动。

        最叫皇上惊奇的是,还有那专门的踹布之人,手抓着高高吊起的,类似龙骨水车的木杠,脚踩一种叫做元宝石的道具,用力踹压布,使布变得更紧薄而有光泽……

        苏州织造局的人说,这是大作坊才有。小的作坊,是把踹布这一块外包出去,有专门的踹布作坊,包头的业主向客店领布发给踹匠压碾,收取加工费用。

        踹匠将漂染过的棉布卷上木滚,放在石板上,上压重约千斤的“凹”形大石,一个人的脚就踏在大石两端,手扶木架,左右往来滚动……

        皇上终于明白,他身上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从养蚕,到吐丝,一道道加工,才有这般紧密光滑,蝉翼一般的丝绸。即使一块纹样普通的丝绸,乍一看不起眼,仔细一看花朵上千,蝴蝶儿落在上面,翅膀上的纹路清晰可见,生动逼真、怡然自得……

        皇上又去看这里的桑田,桑户……

        江南是大明最富裕的地方,承担大明一大半的税赋。松江府、苏州府,是江南税赋最好的地方,这两个府的一个县,可比北方八个县。其中纺织业,运河贸易、航海贸易……是苏州和松江的主要税赋来源之一。

        皇上对这里非常重视。

        苏州匠人在大明说得出名号,苏州的家具独树一帜,大明舰队上的船板,这里供应一半。

        苏州的匠人生活好,尤其匠人的轮班制度改成银子后,匠人们的生活更好。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院子,种点菜,种点花,养一只猫……再好一点的,家里挖一个池塘,那就是一个小园子。

        江南河道众多,河网密集。江南人喜欢临水而居,出门就是坐船的人家,那是最要人向往的大户人家。

        皇上对此,也非常向往,皇上也喜欢水。

        当然,士、农、工、商、山山水水的看完了,卫所驻军

        也要看。

        大明朝的卫所,“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陆地要隘设卫,关津渡口设所,建有固定的营房。大卫设有城墙,俨然城池,比如天津卫、威海卫……卫所里面没有百姓,住的全是军户,一代代人娶妻生子,子承父籍,世代为军。

        皇上其实,每每看到,都是沉默和尊敬。

        每次看着他们一张张充满期待的面孔,皇上就想起夏言。是不是他们和夏言的家人一样,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可以读书?希望大明的军户可以不世袭?

        六月初十的沿海,毛毛细雨收起。有妻有子的军户们在卫城里当值,晚上回家,夕阳西下,家家炊烟,到处都能看到光着屁股追跑的孩童,打水洗菜,吆喝责骂自家孩童的妇女……

        皇上看得喜欢。带着两位阁老一干人一起,去看单身军户的住处、伙房、膳食……看到军户们抱着粗瓷大碗,大口用着粗茶淡饭……嘱咐厨师一定要注意饭菜干净、新鲜,饭菜垃圾处理,环境保持等等。

        惹得一伙儿大老爷们齐齐红了眼睛,眼泪滴到碗里,吃进肚子里。

        这里是大明的江南,即使在沿海,也几乎没有战事,日常海上有水师巡逻,偶尔来一两个日本浪人,他们一人一拳头就可以拿下,生活说得过去,他们对生活有更多的希望。

        饭后散步,皇上问二十岁的小队长:“还想要什么?”

        小队长憨憨地笑:“皇上,草民想要娶一个小脚婆娘,生几个小娃娃,送去进学,读书考状元。”

        皇上瞪大眼睛,皇上一路南下,早已注意到,卫所里的女子一般都是大脚,出身农家,嫁给军户,要进进出出的做活儿,当然要大脚。

        “大脚好。”皇上孩子气地表达不认同:“朕已经吩咐,大明女子都长大脚。以后,小脚才是丑的。”

        小队长呆愣。他当然知道这个命令,可他还是梦想美美的小脚女子。没想到,皇上要以后的大明女子,小脚是丑的。小队长,一伙儿军汉都无法想象。

        一个个的,弯腰低头,围着皇上问个不停。

        “皇

        上,那大户人家,女子不用做活儿,她们,她们也长大脚?”

        “当然。不用做活儿,可以去骑马,可以出去游玩。要有大脚,才好走天下。”

        “女子出门?皇上,她们不需要抛头露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怎么知道,她们不需要?”

        “……”

        一伙儿汉子哑巴。小队长的家庭条件,在军户里面挺可以,就因为想娶小脚婆娘,才耽误到现在还光棍。好嘛,皇上一道命令,小脚变丑了,不再是大户人家和升斗小民的重大区别了……

        皇上因为他们的想法,小大人地叮嘱:“读书第一重要。女子也是。要记得,娶妻娶贤哦。将来家里的女娃娃,首先要读书,不是长小脚。”

        !!!

        大明人谁不知道,女子裹小脚裹得好,嫁人之前参加评选,选出来的魁首,和状元郎一样风光?女子裹脚,和男子读书,是身份的象征。可是皇上说,女子也要读书,不长小脚,哎呦呦,变天了喽。

        随行之人都怀疑人生,小脚会变丑?

        舳舻蔽江,桅灯映岸。雾沉沉的夜色下,整个苏州都好似那河边摇摆的小柳树。皇上和军户们告别,带着大队人马回来驿馆。

        听说文老先生、红衣侠、青衫客……都没回来,徐景珩也没回来,知道他们都又去喝酒玩乐,一面练习大字,一面也是等候。

        大明朝如今,特别在江南,手工业作坊和贸易经济空前发达,市井文化进入一个空前的繁盛阶段。有形无形培养一批风流雅士,徘徊于仕途与市井之间,进则理学心学,退则风月弹唱。

        官绅商贾,结妓蓄姬,又衍生出一批色艺超俗的女子,集结在南京苏州杭州扬州几个繁华之地,夜夜灯笼高挂、高烛吟唱。

        勾栏瓦肆纷起仿效,昆曲评弹,唱说风流,销金烁银,烹油燃火……说不完的富贵,道不完的七情。要不说宁为江南犬,不做塞外人?江南,是天下人魂牵梦绕,最向往的地方。

        灯光下,皇上写着大字,笔端下也好似多了一分,江南独有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