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谢河畈 > 瓷器鉴定培训

瓷器鉴定培训

小说:谢河畈作者:温泉浴字数:0更新时间 : 2019-05-15 00:03:40
在中国懂古董,基本上有两种:文物研究所,博物馆,海关出入境鉴定,在职公务员,及开店的古董商,拍卖会的鉴定师。

        文物研究,顾名思义,就是呆在学府馆所里全心全意解读古董信息,分析研究文化价值,社会意义的人,那些是真学霸,一步步走上来,为理想而高尚,为敬业而精微,并视金钱为粪土,值得尊敬。国家明确规定,在职期间,他们不得从事古董收藏,不得涉嫌古董交易,也是贫困的代名词。大家都知道,文物不是“大学一般学科”,生僻,冷门,高难。看阴穴死人死物,胆小莫入,摸冥器,明器,祭器,衰弱莫进,保护砖瓦瓷陶,建筑物,坟墓碑柱,怕事莫来。考古这类学科,从本科开始,就是个神话奇迹的存在。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知识有多大价值,难说。更好的答案是,价格认证。毕竟在社会上存在着广泛的金钱崇拜,看拍卖会的价格就知道了。古董多宝贵啊,千万富翁都在死磕,当然也令诸多人士垂涎,并掀起市井收藏热。收藏潮的背后,就流动着广大民众的发财梦。只有极少数人愿意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去攻读,毕业后就业都转行了,留在文博行业的,那是真喜欢,为了研究学问,享受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乐趣。

        袁秋华是个闲不住的人,不断从香港买回古玩鉴别书籍充电。每周一、三、五的晚上,还去省博物馆里参加一个瓷器鉴定培训班,授课的是省,市博物馆,文史馆的几个老先生,还有从沈阳故宫请来的老师傅,及外地文博单位聘请来的几位老学者。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出现在东汉,只有青瓷和黑瓷两种。烧成陶器(窑温700至1000度)、原始瓷器(窑温1000至1200度)、瓷器(窑温1200度以上),三者之间最为重要的区别,那就是温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白瓷出现。如果釉里面铁的含量低于1,烧出来就是白瓷;在1在3之间,就是青瓷;超过4,那就是黑瓷。古时候,原料比例与温度都没有办法控制到恰到好处,因此釉色不稳定,有很强的随机性。

        唐代,南方代表是来自浙江的越窑,北方的代表是来自河北的邢窑,所以也有“南越北邢”的说法。宋代,“汝、官、哥、钧”都是属于青瓷系,“定”是烧白瓷。钧窑,则在这个基础上,添加了一点儿铜,结果没想到,竟然烧出了渐变的紫红色,人们评价钧窑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汝窑之所以珍贵,因其在北宋是仅供宫廷使用的官窑,前后只烧造了20年左右,它用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般美妙。南宋时就有文献记载,汝窑就十分难得。宋元明清以来,汝瓷都被皇宫深藏,视若珍宝,因此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说法。

        青花山水画,始于元代中晚期,当时的釉下青花工艺,已非常成熟,其主要纹饰为松、竹、梅和鱼藻、花卉、云龙、飞凤、走兽、鸟禽等,但也绘有少量的戏曲人物故事图。在明代的青花绘画史中,“官本样”占主体地位。“官本样”即由宫廷制好器型木模,并画好图样,再交由制瓷工匠制作。万历民窑青花装饰图案,山水画追求意境,刻意反映人们内心活动,和情感的需求,画面不但要“好看”,还要有“情趣”。在元、明、清之际,一些精美的青花瓷画,显然是文人画家与瓷窑工匠密切结合的产物。

        瓷画以铁为着色剂,烧出来就是青色,铁含量的不同,也会随之形成不同的颜色;以铜为着色剂,则是红色;以钴为着色剂,就是蓝色,青花瓷就是用钴料来画。除了蓝色的青花,还整出了红色,叫釉里红,还整出了红蓝搭配,叫青花釉里红。

        广彩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19世纪初,广彩开始仿照中国缎锦纹样作瓷器装饰,后用金水织地,发展为“织金地”且普遍用于各种瓷器,形成了近代广彩“织金彩瓷”的特点。

        康熙珐琅彩、以小物件为主,像杯、碗、盘、碟、壶等,很少有瓶的存在,又被称为“洋彩”。珐琅彩是一种纯宫廷釉彩,制作流程是让景德镇先把器物烧好,但是先不“装修”,送到清宫里面的造办处,让宫廷技师绘画再烧制而成。

        雍正粉彩特点是雅致、干净、小清新,用色调柔和淡雅,比例精细工整,瓷身上往往也是一些花鸟彩绘。珐琅彩所使用的颜料,都从国外纯进口。在康熙末期,珐琅彩原料受到影响,在原本五彩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中西合并的全新釉彩——粉彩,这个彩既有中国颜料和中国技法,也有西方颜料和西方技法,是个混血儿。

        乾隆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珐琅的颜料,基本是国画的颜料,源自青金石,孔雀石,绿松石以及各色玛瑙等。珐琅料是将矿物质碾磨成粉末,按照一定比例调和而成,里面包含有硼砂、硅砂、石英、硝石、长石、碳酸钠和用于上色的金属氧化物,釉色质地趋近于琉璃、玉石的自然之色。

        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大体上是,首先制作釉料,在铜制品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焊上,然后再将珐琅质的色釉填充进图案里,最后再进火炉烧制而成。这种金石之色,精美且不褪色!景泰蓝的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经过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10余道工序,是美术、手工、雕刻、镶嵌、冶金、琉璃熔炼等技术的结晶。

        同治之后,来华的洋人以重价收购景泰蓝,于是民间商人开始仿制,作伪,销往海外,景泰蓝一度复兴。商人趋利,珐琅颜料成本昴贵,用最便宜的植物颜料,或洋颜来代替。烧好的伪制品还没有成品,想要器物发金光珠气,就用到火法镀金,把金汞合金研磨成粉均匀的涂抹在伪制的器物上,再用火烧制,汞遇火蒸发留下金色。电镀完成之后,打磨选用细砂石,把金属棱角磨去留下瑕疵用来做旧,然后利用杏干熬制成粥涂抹在器具上,放置几个月做锈,最后用油脂清理,伪制品就做成了。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冷珐琅,即假景泰蓝首饰。用彩色树脂涂抹在胎底上,不需要高温烧制,随着树脂固化,其色彩也就固定在了器物上,有点像美甲。赝品成本极低,它不属于真正的珐琅珠宝,可以佩戴,但不建议收藏。

        北京故宫博物馆的瓷器专家耿宝昌,讲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瓷器装饰技法的一种。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康熙时期乃至整个清代,对于在瓷器上描金,特别热衷。青花描金、矾红描金、粉彩描金、祭蓝描金、乌金釉描金,总之能描的品种,都曾尝试过,实在不行还在瓶子跟盘碗上,描个金口或者金边。在这种风潮下,洒蓝描金自然逃脱不了。

        朱伯谦是南宋官窑、元代哥窑、宋元龙泉窑的专家。

        民国时期,处于收藏主流品种的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宋代五大名窑,而不是艳俗之气浓郁的清代瓷器。宋瓷简洁的素色,雾面、不亮,却很美,没有一点花边、没一点火气,素净而沉稳,后世却难仿造。首先,它空灵悠远,寂静无声,静穆幽深。其次是厚重意浓,舒适幽雅,神采自然,风骨不拘。流溢美的功力,不是体能的力,是内在的、气韵的力。看着它,不会烦躁,让人惶恐,不会不安,使人愤怒,令人心灵平和,静下心来慢慢体会,然后,若有所思,心有所悟,又有所得,身心为之健康,美好的事,就是这样。

        古朴典雅,清雅俊秀,美在诗意。我个人觉得,极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先做乘法,再做除法,能够认识、掌握繁复的技能,极简只不过是把能省略的尽量省略,留下本真,朴素,纯色,足以抵得繁红满枝雀鸟闹,甚至比金镶玉嵌的能量更大,因为体现了独立孤傲、旷远放逸的襟怀,表现了空、虚、寂、静的禅意,心灵得大自在的意境,尽在不言中、超越一切秩序的美,尽在瓷器外,所以不绘一图,尽得风流。仿佛做人,出淤泥而不染,看过世间的黑暗,内心依然澄澈;走过风雨坎坷,初心依然无尘;越简单、越难,也越高级,但是经历了、洒脱了,便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达到不一样的人生。

        五大名窑瓷器鉴定口诀,大家记住了:哥汝官钧胎色灰,官胎质密釉下垂;汝窑薄胎又裹足,钧胎重厚超汝官;胎薄体轻认定窑,竹刷芒口泪淌垂。

        官窑有什么主要特点呢?紫口铁足官窑现,釉细润厚超胎限;瓷器足部本无釉,烧后黑色都可见;口部釉薄显胎骨,粉青翠青价上万。

        意思是器口薄,釉也薄,胎重,达到釉最薄,圈足无釉,有黑灰胎。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无过多修饰。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紫口铁足”是啥回事?官窑主要烧制青瓷,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从而呈现“紫口铁足”的外观。

        官窑、哥窑咋区分?弟窑(又叫龙泉窑)哥窑产地在浙江龙泉,因此也叫“龙泉哥窑”。历史官窑难区分,金丝铁线一样真。紫口铁足也一样,口薄是官无汗真。

        “传世哥窑”也有和官窑一样的开片纹,叫金丝铁线,即“金色的细线黑色的细线金丝铁线”,真佩服古人造字的智慧,就是这么浅显易懂。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器以小型为多。如何分辨汝窑呢,主要看形听声,口诀如下:胎薄釉薄色天青,釉中开片扣木声;撇口撇足肚如鼓,灰胎硅化芝麻钉。

        意思是薄胎,细釉,釉色有天青色、粉青、月白三种,因胎薄,又开片,所以常常是扣之木声。口、足都向外撇,胎是香灰那样的白中泛灰的白灰色,支钉显凹,如芝麻的痕迹,常见支钉处显硅化的状态。釉色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钧窑,位于河南禹州市,高温釉中含有铜,钧窑常常带斑红:红斑蓝釉有过渡,蚯蚓走泥纹路行;蟹甲青斑胎泥细,高岭土久亿年成。

        钧窑的窑工,在釉里加了一些铜,使其产生泛红色的釉面,在高温下产生窑变现象,千变万化像万花筒。釉中含铜,总之就是精美又高级。

        定窑可谓是一个百年老字号,从唐代就烧,一直到元代终结,烧了六七百年。对定窑唐、宋釉的区别,口诀如下:唐定色灰宋发黄,宋时泪滴灰点唐;南宋生硬北唐轻,黑定无色暗点藏。

        唐朝定窑和宋早期的定窑,相似釉色显白中泛灰,有灰点。北宋时发黄,南宋时瓷较硬重,而北宋和唐时较轻,黑定几乎无泡,黑中有灰白麻点。有人说“定瓷有芒不堪用”。“芒”即涩口,原因是定窑曾经采用覆烧,就是倒扣过来烧制,因此口沿处没有釉,所以有芒口。口沿部包镶了一圈铜,这种位于碗口、盘口的特殊装饰,被后人称为“金扣”“银扣”或“铜扣”,也是定窑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

        宋瓷难仿,其一,“光气”之难仿;其二,“熟旧”之难仿;其三,“包浆”之难仿;其四,“工艺”之难仿;其五,“规制”之难仿;其六,“神韵”之难仿。

        高兴之余,插句课外话。例如,一件出土文物,如果想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在上面泼凉水,然后闻是否有墓地的味道,埋的时间越久,土味越浓。

        理论基础课讲罢,接下来是实践经验课,请到本土民间古董鉴定的前辈登台传艺。

        这是一只青花碗,外面画的是缠枝花卉,碗内画的是团花梵文,落款“大明宣德年制”。不过,眼前这碗是景德镇小窑的高仿,是一流仿手的作品,买卖双方明码标价。来源于文物商店。市场上对仿古瓷有很大的需求,随着存货的减少和征集难度的加大,文物商店会拿出一些库存的瓷器,到景德镇去请人仿制,限额生产几十件,全方位高仿,产品也往往按照新仿的价格出售。

        高仿瓷也分三六九等。仿窑主基本上都是在家里建作仿,雇用优秀的窑头、火工、画师,并且产品采用传统的柴窑烧造——柴窑固然能够保证仿制品“到味”,但因其费用高昂、占用空间太大、烧造程序复杂,令很多小作坊“望而却步”,烧一窑要消耗松柴4卡车,时间是22个小时。一般来讲,这样的顶级作坊,一年只生产十几件,甚至几件精品,失败的作品全部销毁。当这部分仿品流入市场后,往往会进入大型拍卖会和知名画廊国内外皆有,冒充真品,单件价格往往高达数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

        高仿瓷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也不宜公开,有些技艺是上辈子人传下来的,甚至只传儿子,不传女儿。有些作坊主是原来景德镇一些国有瓷厂的技术人员,他们在工厂倒闭后就流向民间,自己办作坊或受雇于人,将新技术引进高仿工艺,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这类仿品一旦混迹于拍卖会,即使是高手也往往会走眼落马。国营瓷器厂,也在生产高仿,有出口权,做工精美的高仿品都销往海外,而中、低仿品则更多地流入了民间。

        外行人根本不知道业内的情况。王老从事瓷器收藏已经有二十多年,曾到景德镇、河南等地的仿古制品点,实际调查过瓷器仿制方法,他认为只有看过如何制造仿品,才能从原理上辨识假货。

        这些老人,可都是在古玩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江湖,大部分跟袁秋华父亲年龄差不多,有的甚至能当她的爷爷。王老须发皆白,穿着一身朴素的青布长褂,头发和胡须犹如银丝,一根一根白中透亮,而且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整个人看上去仙风道骨,超然脱俗。

        课余,老人们也会讲陈年旧事。民国琉璃厂的古玩商岳彬收藏的石雕、铜器、瓷器都非常好,现在的许多博物馆都比不上。但抗日战争时期,不爱国倒也罢了,还勾结日本人贩卖国家文物,破坏古迹,最后结局呢,岳彬被判死刑,死在监狱,财产都充公了。卢勤斋却逃之夭夭,几代人都在海外当富家翁。陈中孚那时候,收藏品也都给充公拉走了。他们平常的东西,现在来说,拿出一件来卖几万块钱,好点的几十万、上百万的都有。陈中孚却穷困而死,只活到66岁。

        这个看穿了,其实没多大意思。古玩行主要靠自律,德行比才艺更重要,人品比钱财更靠谱,一句话,谁干净,谁活得长。张伯驹,王世襄,容庚等,是好榜样。卢勤斋的后人,想回国发展,或加入中国籍,门都没有,祖宗都不会答应。古玩价值,还讲究人品,为什么秦桧的书法虽然好,但人家不收藏?就是因为做人太坏,陷害岳飞,是卖国贼,臭名昭然,人们不愿收藏。北宋大奸臣蔡京,书法也精妙,但百年之后,就被蔡襄从“宋四家”替换出来。

        故宫博物院,北宋宫廷画《双喜图》曾被认为是佚名作品,在画面右侧树干上发现蹊跷,树干上藏有墨笔题款“嘉祐辛丑年崔白笔”,凭此才被认定为崔白的作品。唐画无款,包括唐以前所有的画,都无落款。唐代的印章只盖在书法作品上。宋代以前的跋,即使有,也只是在树干、山石后面不明显的地方,躲躲藏藏地题个名字而己。清中期以前的书画作品,不可能出现甲骨文字的印章。

        鉴定齐白石的书画,从印泥下手。齐白石所用的印油,早期是他自己亲手调制,后来是荣玉斋特供。齐白石名声大振后,市场上出现很多假冒伪劣之作,甚至成堆成堆地出现在潘家园、琉璃厂的地摊上。面对仿画泛滥,齐白石便布置了防伪标志,在印油未干之时,在印迹上撒上朱砂,等印章干了以后,上手摸上去,就有一种凹凸感。

        当一件瓷器,卖到亿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是艺术疯了,还是买者疯了。

        美好生活,无关金钱。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学,只能体验。艺术不能当饭吃,但却是生命中的阳光、空气和水。做人若无趣,乏味,这很煞风景。俗话说,众生平等,无贵贱之分。钱只是评判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差距,个人品质和人生价值的高低,无关于钱财的多少。艺术原本是修养之道,修心,养德,练工。兴趣、乐趣、天赋、才情、归根到底是一种智力与品质的长期磨炼。中国艺术讲究凝练和沉淀,一是知识的提炼,二是生活的体验,经历时间的洗砺,博采众长,融通创新,不走寻常路,充满自己的风格。艺术家重要作品,都是出于六十岁以后。倘若不能摈弃外界的纷扰,潮流的喧闹,远离渣滓,必然事事和人争,天天和人比,生活中埋怨,急燥,爆怒,一天到晚谈苍蝇、跳蚤、蟑螂,义愤填膺,然后想颠覆,想破坏,一点点恶俗,接下来堕落,乱交,五毒俱染,用恶来反对另外一种恶,到头来自己也变成臭虫。买股票只想暴富,买房只想升值,搞艺术当成做买卖,脱离了本质,心态失衡,没有原则就是祸害。人一旦“没有趣”了,就会变得粗糙、麻木、肤浅,变得不再可爱了。失败了,潦倒了,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唉声叹气,神情惶恐,言行沮丧,面目可憎,好像这个世界谁都欠着他似的。这样的人活着,只会给别人添堵。

        这些白发苍苍的老者,仙风道骨的神态,诙谐风趣的言论,简直就是太白金星下凡,袁秋华越听越觉着老头们超级可爱。生活都悠闲懒散,很多事都随它去,既不会当官,也不会赚钱,既不羡慕当官的,也不嫉妒有钱的,既然不眼红,也就不在意,这就是老一辈的文人风骨。权势,金钱身外之物,撑不着饿不死就得,大不了他吃好的,我吃咸菜,一样管饱;他生色犬马,我诗茶书画,一样百岁;无非是他穿好的,我穿差的,照样暖和;他前呼后拥,我单车骑行,照样游览。他们沉稳、端正、温和,儒雅,是一群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优雅随和,身上散发着旧文人的气息。他们老骥伏枥,志在文化传承,实心眼,纯粹,坦诚,喜欢文物,特别团结,英雄相惜,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圈子。保护文物,并不代表大家都觉得这个事特别重要,似乎就像是少数人自发自愿的事情,显然不应仅仅被看做是所谓的文化坚守,或者是简单的情怀问题,像老一辈“清流”悲壮突围,“面子”都难以为继到底,是不是昙花一现,或者“回光返照”?

        古董商决不做没有利润的事情。商人眼里,古董作为一种投资,就要有进有出、有买有卖,从中赚取利润。不是收藏家,商人只以追求利益为本,有利润,当然要卖掉。目光短浅的人,任何珍贵的资料和藏品,都抵不过短期利益的驱使,哪怕这些利益,只是蝇头小利。

        那并不是艺术接班人应有的姿势,依然要保持足够的审慎和克制。独善其身是什么呢?你说它是退隐也好,逃避也好,反正袁秋华觉得真是挺值,认为首先就是老百姓,对一个老百姓来说,时代不是你所能操控的,所以时代怎么样对你并不重要,你怎么样很重要。就像真正的读书人,不管哪朝哪代,生活虽然不同,但面对民族大义,文化传承,选择却始终如一。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