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第 92 章

小说:朕要这大明皇位有何用!(穿书)作者:痒痒鼠字数:0更新时间 : 2021-06-28 08:35:01
不光要皇上好好的,  他们也要好好的。这是大半年的“天罚”,所有大明人痛苦的教训。

        他们是如何放任这些,  老天爷都看不下去的罪恶存在?

        他们是如何放任自己,不珍惜粮食,不爱惜土地河流沟渠?

        皇上还没长大,就是皇上长大了,你舍得皇上天天处理这些事情吗?

        皇上那么爱玩,天天坐在紫禁城断案子?

        就不能自己好好的吗?

        身份低微也可以忧国忧民,也可以尽力阻止一些恶事的发生。

        再差的命,  烂在泥巴地里,  也不能蜷曲当虫,  也可以做一个人。

        再好的命,不行好事,也要被收拾。

        前有累累白骨,后有荆棘丛生,  世事艰难。可至少可以做到自己灵魂不污、良心丰盈。

        我们不是文能报国,武能定国的才华,  至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底层老百姓稍稍有点勇气,  和家里的孩子们说,你们要好好的,  你们都好好的,  皇上好好的,大明就好好的。

        中上层的人,  确立一个“内在丰盈,灵魂富有贵气才是真正的富贵……”新学说,除了有更高的追求,  比如位极人臣、青史留名……也都学会警醒自己——举头三尺有神明。

        更有那些“好命”的人,衣食无忧家财丰厚天天梦想做神明——皇上说了要修道先修人。人都做不好,拿什么成仙?反正吃一百个女子“初丸”的人,都没成仙而是蹲大牢了。

        开裂的土地尽情喝水,北方大半地方庄稼枯黄,活下来也没有粮食,老百姓也担心蝗虫灾害起来,擦干眼泪,收了当柴火,补种其他好活的作物……

        南方的庄稼好一些,但对比往年,减产大半,一年两熟的地方,尽可能补种第二茬。

        各地方官员们,检查到蝗虫卵,组织人扒着土地一寸一寸地查看,一看到就用火烧。

        老天爷下雨了!一起经历这一场大事的大明人,眼里有了坚持正义善良的坚毅和勇敢,闪动希望的光芒。

        八月初八日

        ,皇上颁布诏书,传达天下。

        大明统一开山修路,铺桥修路。

        大明的盐巴运输,有朝廷的驿站统一管理。朝廷统一价格,所有之前皇帝送出去的盐引特权,统一收回。另有工部新研究出来的药物盐巴,专治大脖子病,特价提供给长江以南的山区百姓。

        老百姓欢呼雀跃,一蹦三尺高。

        以后大明去哪里都畅通无阻。

        以后吃盐,再也不用担心价格。

        还有大脖子病也可以治疗,还不用刀割不用吃药,多好?

        皇上还说,官道铺设沥青路面,沥青路面不怕大雨!

        大明的一些官员带人清查丈量土地,分给农户,处理灾后事宜。查出来的八个顶级世家,愿意留在老家的人家,一律二百顷纳税田;不愿意留在老家的,去其他地方教书,有胆气闯世界……都给照顾好。

        比如有位孔家弟子问:“我们以后可以和其他人一样做官吗?”皇上都说好:“都是大明子民。自然都可以。”

        皇上给予所有人一个希望。

        文臣担心武将做大,提出当精简各地方将士,皇上答应,趁机大力整顿大明军备和军队贪污,老弱病的将士,一律按照文臣的退休月俸给银子,退休的人满脸笑,很多底层出身的年轻人都要去当兵,文臣们更气。

        皇上看得特开心  。

        武将们提起来,如今科举改革了,工科学院也办好了,是不是该办兵科学院?还有那当初议政留下来的尾巴——大明科举之人的免税田,到底咋办?工科学院的人学好了,也有免税田吗?

        皇上对此早有准备:“科举之人的免税田,再三届后,全部废除。所有人一起纳粮纳税。”

        于是武将们特开心。

        文臣们憋气。可也无话可说。

        天下大变,是时候了,三届后的时间期限已是给读书人一个缓冲——如今科举不光是八股文,还有工科、刑科等等。而且大明因为大力办学,读书人越来越多,取消八股科举的一些特权,把人才往其他方面引导,才是正理。

        大明的读

        书人经过这番折腾,亲眼目睹大明的变化,也都接受,不少人都放下身段去做事,至少去教书赚银子,不丢人。皇上天天喊大明缺老师,读书人天天闲着光读书,那才丢人。

        过去一个灾荒,老百姓欢喜于自家的土地,欢喜于大明变得更好,也有自己出力气,特有成就感,天天精神抖擞地整理自己家。

        更有那因此分到土地的人家,那真是可劲儿伺候土地。

        中上层的人一空下来一关注,都吓一跳。

        今年一年,大明变化太大。文化和经济双领头羊的江南,早就把士族的目光转移到技艺研究方面——第一座工科学院在湖广,不怕,南京六部自己开办。刑科学院,北京要办还没办,我们先办。

        银行学院、礼仪学院、兵科学院、农科学院……都办!

        皇上说,大明商人不能躺在朝廷项目上赚银子,要有自己的技艺。

        魏国公弄了一个技艺金——谁研究出来新东西,甭管哪个方面,都有奖励,高高的,南直隶的匠人、商人大夫……甚至一些中下层文人,那不都打了鸡血一样?

        江南所有人,甭管什么家庭,都踊跃参加,还说什么,“我们南京不能落后于北京不是?”

        皇上看着他们争先恐后的样子,乐。

        北京人一看,气啊,我们这里折腾大半年,你们闷头做这么多事情?!

        金秋里,官府开仓放粮,大明老百姓忙乎可怜的秋收,积极送孩子们去读书;大出血的世家大族们、富商们也都振作起来——对比普通老百姓,他们就算不精通诗书技艺,哪怕只识字,在这大机遇面前的优势,那也是显而易见的,还不赶紧的?

        刘健刘阁老收到皇上祭祀先皇,老天爷下雨的消息,含笑而逝,百岁喜丧。

        湖广的兴王又兴起修道的心思,得知皇上要在南京过年,撒腿就跑来南京。

        山西的庆成王眼见这次大灾如此度过,对皇上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拖家带口的来南京游玩。

        北京的章怀秀叫皇上这一波一波的操作,差点没吓晕过

        去——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明他不知道,但人有敬畏之心,很好——朝廷安排各级官员们轮流放假,正好他和陆炳几个都是第一批,一起跑来南京度假。

        这么大的一个灾荒,这么过去。大明各方势力对皇上“心服口服”,尤其底层老百姓懵懵懂懂的意识觉醒,最叫人惊喜。大明也能出来西洋那样真正的文艺复兴吗?所有大明人都有模糊的期待,皇上也期待。

        冬天里,北方落下第一场雪。好多人跑来南京,在南京泡温泉听戏,舒坦啊,忒舒坦。

        皇上这“病好”了,继续被指挥使折腾,那凄惨的小嗓门“嗷嗷”叫的,哎吆吆,人生更舒坦。

        皇上不知道他这次一波操作,惹了众怒——大臣们不是傻子啊,皇上你这一二三的,太巧合了,皇上你知道我们这大半年怎么过来的吗?

        皇上不知道,皇上天天被折腾的,已经要不知道自己是谁。

        皇上当时叫“四个亿”的银子,有点懵住,去看徐景珩。徐景珩端坐书桌后,人还是一副安静的模样,好似完全没听到他那金算盘发出的,“噼里啪啦”暴富的惊喜。

        皇上一句“徐景珩,朱载垣养你啊。”憋在肚子里——“昨儿的藕汤好,今儿还用藕汤啊?”

        “好。”

        !!!

        声音毫无波动。皇上不甘心,大眼睛闪闪发亮,使劲做出无声的表达——快夸快夸!徐景珩看一本书,头都没抬。

        皇上憋气。

        “……夏天燥热,徐景珩昨天喝酒,今天不能再喝酒哦。”

        “……好。”

        “……遗产税不好施行,家天下带来的贫富差距永远得不到缓解啊?”

        “慢慢来,总有办法。”

        皇上一夜暴富的小小懵,荡然无存。

        一脸“沧桑”地看一眼天上的大太阳,自个儿跑湖里挖几颗藕烧汤,跟着大厨学做四个藕菜,姜汁老醋拌藕片、醋溜藕片、荷叶羹……看着徐景珩特给面子地用两碗汤,还吃菜用小半碗米饭,感动的眼泪汪汪。

        可这只是一个开始啊。

        饭后散步,

        七月末午后的太阳光洒在徐大公子的身上,人和太阳一样安静:“世人说:‘世人畏果、圣人畏因。’皇上何解?”

        皇上大眼睛瞪圆。

        他完成这么大事儿,徐景珩不光不夸他,还考他!皇上表示他要生气。

        气鼓鼓的皇上,好似夏天的一只小青蛙。

        晚上临睡前,徐景珩拿过书签,放好书本,还笑,还伸手捏捏皇上的胖脸颊:“他们都是大明人,大明的世家有今天的规模,原因太过复杂。首先是,历朝历代的皇家对孔家的利用。”

        皇上小小的心虚:“朱载垣代替宪宗皇帝,再下一个罪己诏。”

        “皇上掌握别人没有的力量,皇上聪明。但皇上要记得,对天下人,要诚。”

        皇上小胖脸一红:“知道~”

        “孔圣人的七十二学生,人称七十二贤士,多为春秋各国高官栋梁,为儒家学派延续辉煌,却只有颜回习得孔子真传。颜回早逝,孔子感叹后继无人,天亡孔学。为官最好的子路死于战乱,孔子哭天下无道。

        春秋记载不多。臣的理解,孔子生活在最为讲究宗法礼制传统的鲁国。礼定天下的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间争战不断,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人的精神和信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摧残。

        这些也是构成老子、孔子、墨子、孙子等等圣人,各种思想出现的条件……”

        徐景珩细细地说,自己对圣人之学的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圣人们的最高理想,应该都是类似于尧舜禹大同:大道畅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

        “小康”是孔子提出的,较低目标。

        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的,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城

        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

        是为礼、仁、信、义。

        “世人都说,孔子如何,其后人如何。孔子的先祖乃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大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皇家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取姓孔,称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到孔子的父亲叔辈,一家人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也就是山东曲阜,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他的目光落在皇上的身上,和窗外的月光一样安静。

        “孔家,本就是皇族、世家大族。文字知识,本就是垄断于上层的巫祝和国君大臣。孔子伟大,是因为他教学,给天下所有人一个读书开蒙的机会。其他的圣人,墨子、如来佛祖,都是。”

        上层人用陶罐煮豆子,下层人为了一口吃的,去做奴隶。

        上层人开始享受,下层人有了平民身份。

        夏商周的国君,变成汉唐宋元明的历代帝王;巫祝变成佛道,大臣还是大臣。

        而孔子活着的时候,没有国君采纳他的主张。

        孔子要去世的时候,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叹息说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

        鲁哀公十六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

        鲁哀公亲自前来祭祀孔子,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孔子受到人们的奉祀,开启历代君王和孔子后人的复杂关系。

        皇上明白徐景珩的话,扑到他怀里耍无赖:“我知道,我下诏书,肯定孔子的功绩。”

        “乖。”

        “???”

        皇上抓耳挠腮地想了一会儿,鼓着腮帮子:“朱载垣要取其上,用大同的理想治理国家,取得高于、等于‘小康’的大明。”

        用“礼、仁、信、义”这般低的标

        椎治理国家,那可不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一代明君唐太宗《帝范》:“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宋末元初诗词评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万法不离其宗。

        自恋皇上,自觉他完全没有世人的小毛病“天降惩罚才后悔”,自认圣人·皇上,要迎难而上!

        皇上身后要是有小尾巴,能翘上天,生来骄傲!

        徐景珩因为小孩子的领悟欢喜,却是只说:“孔圣人有言:‘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大明如此情况,皇上应该带头吃苦,明儿开始,训练加倍。”

        !!!

        装病期间也天天练功学习,压根没有轻松·皇上委屈。

        可皇上理亏,只能答应。

        皇上这小半年天天练剑,好不容易适应药浴和药酒,不再嚎的满南京人都听到——却又开启他挨打的过程。

        这个挨打,不是之前和十八铜人罗汉打架,而是真刀真枪的,挨打。

        红衣侠的飞刀虽然没有开锋,可那杀气和打在身上的疼痛,那是真实的啊。

        文老先生的扇子一扇,皇上人从地面飞到屋顶上,自己被撞的七荤八素,却还要苦哈哈地修房子补瓦。

        绯衣门主指挥锦衣卫排兵布阵,本就是当今顶尖高手一波的锦衣卫,威力大增,皇上抱头只顾跑。

        青衫客疼他,说皇上于炼器有天赋,大热的天,皇上在炼器房里挥汗如雨,发誓要自己打造一把大宝剑。

        皇上苦,那是真苦,白天浑身疼的“嗷嗷”叫,晚上泡新方子的药浴、新药酒按跷,那更是“嗷嗷”叫。

        南京大部分人心疼皇上,都想和大公子求求情,却又都不敢。

        大臣们,一些世家们听着,那个叫舒坦啊!什么你说圣人之学“不能高兴别人的不幸”?皇上是别人吗?皇上是皇上!

        徐景珩对于他们之间的玩闹,只笑一笑。

        皇上后来知道了,气啊。

        秋天里,一伙儿人聚在一起大吃爆炒羊肚、螃蟹月饼,欢歌吟唱!

        冬天里,一伙儿人聚在一起泡温泉、涮锅子,纵酒高歌!

        气得皇上抡起来大重剑,挨个揍一顿,揍的一个个老实回去上工。

        “假期结束!”皇上觉得他们都太闲了,一副小工头“周扒皮”的模样,大眼睛一瞪,“西洋人文艺复兴,大明也要有。‘文艺复兴’做起来,再给放假。”

        杨慎哀嚎:“皇上,那西洋人就一部《圣经》,我们那么多文化,复兴儒家还是墨家?”

        皇上恨铁不成钢,字正腔圆:“‘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明白?”

        你这大明第一才子,再写词,能写的过苏轼?——杨慎目瞪口呆,就感觉皇上头顶光圈,盘古开天辟地。

        “皇上,我们要做‘百花齐放’?”杨慎一句话问出来,激动的脸通红。

        皇上乜他一眼,一副忒嫌弃的小样儿:“你就一朵‘小花’,不和百花争艳,也成。”

        杨慎:“!!!”

        杨慎表示他也是有大理想的人。

        “皇上,臣一定不负所托。”

        如果大明真有一场“文艺复兴”,他们就是那类似春秋时期的大圣人,激动,太激动,激动之下,一伙儿人一夜没睡,第二天就打包行李,干活!

        十一月里,皇上送走这些闹心的人,可算是安静下来。

        当然,皇上自己该怎么挨打,还是怎么挨打。

        大明人看小报,都心疼他们皇上吃苦,只能自己努力加油,叫皇上少操心。皇上吸吸鼻子,为了不再狼狈被打,只能更努力练功,然后那小身板就更疼……

        然后皇上有空儿琢磨“世人畏果、圣人畏因。”

        一会儿自恋,将来他的继承人,一定和他一样聪明。

        一会儿担忧——皇上一个八

        岁的孩子,考虑到皇位传承的事情,害怕,万一,继承人不乖,万一,和宪宗皇帝一样?

        几千年来,这片土地几遭战火,几家兴起几家衰败,世人都因为孔家的事情思考,思考世家的存在,皇上也思考啊。

        吕柟,皇上在湖广就关注的大家,当今与王守仁相抗衡的著名理学家。实际上,他更是气学派领袖人物,关中学派在江南的代言人。

        以文传道、文风质朴,质实意充,一腔浩然正气。写文章,不故作窈窕恍惚高深,也不板起来面孔做道学先生,品性醇雅、辞气安详。

        为人为官治学,不敷衍了事,不趋炎附势,更不气馁颓废,而是一颗真诚热爱的心入世,教化、鼓励人。

        “西邻之人有五子焉。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矇,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矇者卜,偻者绩,跛者纺,五子者皆不患于衣食焉。”是他给皇上讲学时的谏言。

        意思是,西边邻居家,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老实,一个儿子聪明,一个儿子瞎,一个儿子驼背,一个儿子瘸。老实的务农,聪明的经商,瞎子卜卦算命,驼背搓麻绳,瘸子纺线,这样,都不为衣食发愁。

        总结:读书人修身、行仁、治世、救民。力求百姓足、士风端。人人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皇上就问:“那聪明的欺负老实的,瘸子欺负瞎子,怎么办?若那瞎子吃不饱饭,怎么办?”

        于是吕柟等等南京文人认为,皇上的想法叛逆,大明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都守着基本的道德。

        皇上小脑袋一扬:“刑部的案子,天天破不完。”

        文人们自觉皇上的认知偏激,知道皇上就听大公子的话,就有吕柟责无旁贷,成功地堵住徐大公子。

        夕阳西下,倦鸟归家。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徐大公子慢悠悠的脚步,更跨过大门影壁,叫吕柟一把拉住。

        吕柟单刀直入:“请问大公子,道德和律法、治世与救民,何解?”

        徐大公子那就问出自己的问题:“道德?什么样的道德?律法?大明律的修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uge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iquge99.cc